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数码产品 数码产品
rolleiflex_rolleiflex什么牌子的相机
tamoadmin 2024-08-14 人已围观
简介1.世界相机排名前十名2.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前的悲歌3.徕卡M9不是单反 为什么会这么贵4.照相机的发展史5.德国的数码相机产品有哪些?6.禄莱MiniDigi 5.0数码相机怎么样7.Rolleiflex 2.8F VS Rolleiflex 2.8GX,该选哪一个德国的照相机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1840年,继达盖尔的照相机之后,它就生产了世界上第1台金属机身的照相机,1913年,德国的盖
1.世界相机排名前十名
2.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前的悲歌
3.徕卡M9不是单反 为什么会这么贵
4.照相机的发展史
5.德国的数码相机产品有哪些?
6.禄莱MiniDigi 5.0数码相机怎么样
7.Rolleiflex 2.8F VS Rolleiflex 2.8GX,该选哪一个
德国的照相机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1840年,继达盖尔的照相机之后,它就生产了世界上第1台金属机身的照相机,1913年,德国的盖茨公司制成了世界上第1台使用35mm胶卷的照相机,成为当今世界上35mm胶卷的照相机的鼻祖。本世纪20-50年代,德国一直雄居世界照相机王国的宝座。德国生产的照相机一直以结构合理,加工精良,质量可靠而闻名于世。而莱卡和罗莱弗来克斯照相机也是当时世界各国竞相仿制生产的名牌相机,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本世纪60年代,德国的照相机受到日本照相机的强烈冲击,至70年代,由于日本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技术在照相机上的普及应用以及大批量的自动化生产方式,使日本照相机的性能价格比远远超过了德国照相机。德国照相机原有的市场大大缩小,许多照相机企业纷纷倒闭和合并,有的缩小了规格,连著名的莱茨公司和罗莱公司也受到了致命的冲击。八十年代,德国照相机的产量年年下降,维持着一些高档专业相机的生产,而且Leica和Rollei作为不朽的名牌永远象征着德国的照相机。 一、禄来(ROLLEI) 提起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世界上很少有人不知道罗莱弗来克斯照相机的。禄来公司的前身是位于德国不伦瑞克的弗兰卡·哈代公司。1927年,这家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120胶卷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RolleiflexⅠ,后经修改于1932年的正式推出6×6cm的双镜头反光相机。这个机型风靡世界30年,共生产了500万台。为了满足需求,公司不断扩充生产。到60年代,已建成9个直属厂,其中德国有4个,新加坡有5个,年产18万台。进入70年代,由于受日本照相机的强大冲击,尽管禄来照相机质量可靠,但因价格昂贵,加之几十年产品结构不变且经营管理不善,公司陷入全面危机。 虽然公司在19年推出Rolleiflex SLX自动曝光单反相机,后又开发了Rollei35镜头快门相机,力图挽救公司,但终无回天之力,于1981年6月宣布破产。同年11月,被一家英资公司(VSH)兼并,成为“禄来摄影技术公司”。禄来公司改组后,于1982年推出Rolleiflex SL 2000 F型35mm单反相机,年又推出Rolleiflex 6006型6×6cm AE单反相机,以及Rollei 66E型6×6cm电测光手动曝光单反相机。1988年,公司再度易主,被德国斯奈德光学镜头厂收买,公司名称不变,罗莱又回到德国人手中,当年便推出Rolleiflex 6008型中幅单反相机,同时继续生产Rollei SL66E型和Rollei 35相机。近几年来,禄来推出的35mm相机还有Rollei 35LED、Rollei 35TE,目前,禄来的中幅高档单反相机的单反相机仍在世界上占着重要的地位。 二、徕卡(LEICA) 举世闻名的徕卡相机是由德国徕茨公司生产的,是德国最早的光学仪器生产企业之一,创建于1849年,总部设在威茨巴登。 1913年,徕茨公司的技师奥斯卡·巴纳克设计并手工制成两台使用35mm**胶片的照相机UR-Leica,即徕卡原型,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照相机,至今一台徕卡原型还保留在徕茨公司的陈列室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阻碍了Leica相机的生产,直到1923年才开始正式生产并形成系列。 1954年的科隆博览会上,徕茨公司发表了它划时代的新产品Leica M3,该机全新的机能和优秀的设计在国际同行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Leica M3划时代的机能是:用卡口接装取代原来的螺纹镜头接装,使镜头装卸方便迅速;用测距联动的亮框式取景器,并有视场框作视着校正;卷片机构计数计自动复零;快门速度盘为单轴不回转式,并用了等间隔刻度的11档快门速度,所有这些机能都是首次在照相机上用,Leica M3也由此登上照相机王者的地位。Leica M3在1954—1966年12年中一直畅销,共生产了23.5万台,Leica M3也是各国仿制的世界名机。 11年,徕茨公司推出了Leica M5,用独特的TTL内藏式曝光表,是一台使用极为方便的优秀相机。12年,徕茨公司与日本美能达公司合作,开发了Leica CL相机,后又合作生产了Leica R3、R4型35mm单反相机。3年徕茨公司陷入经营危机,15年公司本部被迫中止Leica M3的生产,由加拿大的子公司维持莱卡M型相机的生产。80年代,徕茨公司在极艰难的情况下的仍开发了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的Leica M6经典相机以及Leica R5、 R635mm单反相机,引入了电测光和自动曝光技术。 1988年,徕茨公司抽回在瑞士的资金,主要生产Leica M6、Leica R5、R6。1989年,徕茨公司又联合国外的几家子公司组建了徕卡集团公司,扩散照相机零件生产,降低成本,形成大批量生产,至1991年,徕卡集团公司的照相机年产量超过10万台。1992年,推出Leica R7型35mmAE单反相机。19年推出最新的Leica R8。莱卡相机昂贵的价格标志它精良的制作和不朽的名牌。
世界相机排名前十名
菲林就是一种透明的胶片,一面有药膜叫亚光面,一面没有药膜可以反光的。亚光面不大反光,如果大家看过传统相片底就知道,其原理都差不多,只是片基和药膜成份不一样。菲林分为四色(CMYK)和专色,菲林片有四张像幻灯片那样的东西叠起来的成一幅完整的彩色图象,需要拿去印刷厂制成版分成四次叠印出来。而传统的胶卷冲洗相片一次就成像。
“菲林”这个词是香港传过来的翻译。准确的说是粤语的音译。为什么会出来“林”这个音讲起来就有些好笑了。
大家都知道香港当初相比内陆是一西化很严重的地方。很多稍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特别是公司工作的白领,都喜欢在讲话的时候夹杂一点英文单词。这在香港现在还是很明显。
但是香港民众教育水平也有差别。有些普通民众很羡慕出入高档写字楼的白领,所以会刻意的模仿他们说话的方式。“Film”这个词是很典型的例子。由于普通街坊没有受过发音训练,所以就把“lm”发成一个很重的“林”的音。久而久之,大家也都认可了这种说法,就变成这样的翻译了。
菲林(FILM)即胶片底版。见过照相的底片吧,菲林是一个性质的东西。只是用处上不同,菲林一般出来的是分色稿,比如一般的四色印刷,要出品红、青、黄、黑四张菲林片用于印刷制版,当然一般根据印刷需要,可以增加专色,菲林片中要印刷的图文部分出来的是黑色。没有图文的地方是空白,有的地方要加网
关于摄影菲林
菲林的基本组成部分别是:(1)用作感光的药膜(又称「乳剂」);以及用作承托药膜的(2)片基(Film base)。
(1)药膜(乳剂)
药膜是由在菲林胶片表层(片基)上的感光化学物质,它们由一些感光的晶体微粒组成,而菲林的片基,则是透明的胶片,用作承托药膜。
菲林药膜内的粒子是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粒,因此,由菲林拍出的影像,可以作高倍数放大,如在一定的距离外观看,也不一定看到有明显的粒子,这一点正是传统菲林远胜于目前大约2~3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药膜的特性是它们在曝光后会实时改变其结构,但其具体的化学变化特性,对摄影师来说,特别是初学者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变化的最后结果才是重要的。
但粗略地了解一下其变化原理还是必须的。当我们拍摄照片的时候,影像的光束穿过镜头,进入相机内并投射在菲林平面的药膜上,使药膜上的晶体粒子感光。晶体粒子受光后改变其结构并和其它晶体结合成块状,投射在药膜上的光越多,晶体改变并结成的块状也越多。投射在药膜上的光少,则晶体改变及结成块状的也就少了。因此,不同的光度射在菲林上就会产生不同数目、大小、形状的改变了结构的晶体,形成一个还未看见的影像。
这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影像叫做「潜在影像」(Latent image)。要把这一个潜在影像转变为稳定的、可见的影像,我们必须将菲林片进行「显影」(Develop),这一过程一般会交由冲晒店去做,流行的彩色负片显影会以C-41程序或相若的程序进行,而幻灯片则用E-6程序冲洗,但传统的黑白菲林则用D76程序或有关菲林指定的程序。
以黑白菲林为例,当菲林以D76显影时,已改变结构的晶体会变为黑色银团,形成「负像」(negative)。没有被光照射的晶体则未改变其结构,其后在定影过程中被定影液(Fixer)冲洗掉,只会留下极淡的甚至透明的部分。
结果是菲林上受光多的地方影像「厚」,受光少的地方影像则显得「薄」,没有受光的部分则是透明的,形成一个「负像」(Negative)。
显影时间及湿度有一定的规定,如时间长了,菲林的药膜亦会「厚」了,反之时间短了,则药膜亦会「薄」了。
(2)片基(Film base)
我们上述谈到的药膜必须附在片基之上,使它能够固定在一个「平面」上,现代菲林的片基是胶片,但药膜实际上可以涂在任何固体物质上,如纸张、玻璃、布料等等。因此,可以把相片做在T恤、水杯及瓷器上。其实,早期的「菲林」,是把药膜涂在玻璃片上,当然,那时的「菲林」绝不是叫作菲林(Film)的。
药膜附在片基的一面,菲林的一面有药膜,另一面则没有药膜,只有胶片。看左右正确的影像,必须看没有药膜的一面,晒相或Scan菲林时,有药膜的一边亦须向下。
菲林的类型和尺寸
菲林的类型可以用形式或大小计算,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a)135mm卷装菲林,(b)IX 240 APS菲林(c)120卷装菲林及(d)单张的片装菲林。
(a)135菲林
135菲林是目前最流行的菲林形式,广泛地用于小型的35mm相机,包括轻便相机以及SLR相机。这种菲林原本是为**摄影机而发明的,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菲林形式,1913年Leica相机的发明者Oscar Barnack把这一种**用的35mm菲林用于他自制的一部雏型Leica相机上,其后大受欢迎,使35mm菲林成为历史上最流行的片幅。由于135菲林的成功,「模仿」135mm菲林的略比135细小的「126」及微型的「110」,但两者均已淘汰,而135菲林却仍是菲林的主流。
(b)IX 240 (APS)菲林
这是由Kodak与Fuji、Nikon、Canon、Minolta等共同开发的一种新的菲林形式,于19年才推出市场可以说是菲林制成的「新贵」,它的特点是把信息交换功能(IX)加入传统的菲林之上,使一卷菲林同时有三种大小不同的格式,此外,菲林未拍完也可以抽出,稍后才再放入相机再拍摄。优点是比135方便,但片幅较135略细,而且APS冲晒较135贵。是故,APS是否能「成功」,还待时间考验。
(c)120卷装菲林
120菲林是一种卷在胶轴上的卷装菲林,并有一层面纸背保护菲林,可以在装片和卸片时提供防止走光的保护。「120」菲林用于中型片幅的相机,例如Pentax、Rollei、Hasselblad、Fuji、Bronica、Contax 645或Mamiya等中幅相机。
120的片幅大约为6cm(2.25吋)高,但横度的尺寸视乎不同相机而变,流行的有三种基本画幅尺寸是:
(a)6×4.5cm(2.25"×2.25")
(b)6×6cm(2.25"×2.25")
(c)6×7cm(2.25"×3")
最早期流行的120片幅是6×6cm,因为Rolleiflex的双镜反光机相机的受欢迎而流行起来,而6×6现在仍是中型120单镜反光机最流行的片幅。由于画面是正方形的,其优点是不需也不可以转动相机来拍摄直度,对于时装或人像摄影师来说,用6×6拍摄的照片,在摄后的剪裁有甚高的可塑性。但另一方面,如果你想放大成8×10或16×20的照片则必须作裁剪,一卷120菲林可拍12幅6×6的照片。
另一流行120片幅是6×4.5cm,最大的特点是645相机比6×6或6×7相机小巧得多,像Pentax 645N、Mamiya 645和Bronica ETR-Si相机,均比6×6的Bronica SQ-Ai或6×7的Mamiya RZ小得多,645相机把35mm相机的便携性和较大型片幅的优点结合起来,而且,自从有645的AFSLR出现,645的片幅更受欢迎了。
Pentax 67或Mamiya RZ 67的6×7cm的片幅则可提供大幅长方度的片幅,用途亦十分广泛,因为长度始终是主流,故6×7在商品摄影中比645或6×6均优越,但6×6则多用人像及时装摄影。645则是风景摄影的首选。特别是近年面世的645 AFSLR,如Contax 645及Mamiya 645,均十分受摄影师欢迎。
额外一提6cm高的菲林有两种基本长度:「120」和「220」。两者都是6cm宽,但220只在末尾有纸背,120则由头到尾都有纸背。由于取消卷片中间的纸背,故220能在大约同样粗幼的卷轴中卷更长的菲林。这样,120每卷可拍6×6照片12张,而220则每卷可拍24张。除此之外,120和220菲林是完全相同的。
大多数120的SLR相机有可随时拆换的片匣。当你为120相机配多一个片匣时,你便可以在外影时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你可以利用一个片匣安装黑白菲林,在另一片匣中装彩色幻灯片,甚至多一个装彩色负片。每个片匣都可以随时由相机上拆下,甚至其内的菲林只有一部分曝了光,拆换片匣也不会使菲林走光。把另一个片匣装上,再拍几张之后又再取下,之后又把第一个片匣装上再拍摄剩下的菲林,方便吧!此点是135相机绝对比不上的,除非用有IX功能的APS相机,则亦可随时换菲林。
随时可装卸片匣的另一个好处,是用在需要快速连续拍摄时可预早在多个片匣装妥菲林,当拍摄完片匣中的一卷时,摄影师可以拆下片匣并立即装上另一片匣,减少在拍摄中错失重要时刻的可能性,如有拍摄助手的话,则可把已曝光的菲林取出再换上一卷新菲林,这样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此外,大部分120单镜反光机也有不同片幅的片匣,如Bronica SQ-A,便有6×6,6×4.5,135「全景」及135标准度的片匣。
(d)单张菲林
单张菲林是指单独一张的菲林,英文叫作Sheet film,用于大片幅的专业景式相机(View camera)。最常用的单张菲林片幅是4×5英吋,这一片幅的相机又称为「45机」。例如SINAR, HORSEMAN, LINHOF及ARCA SWISS均有此类相机,它几乎是专业商品摄影少不了的设备,事实上,对商品摄影来说,前述的35mm及120均「未入流」,并以4×5吋的片幅为标准。
菲林的特性
不同类型的菲林大概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特性:(1)感色性;(2)感光度(菲林速度);(3)颗粒度;(4)反差度。
1.感色性与色光的表现
不同类型的菲林对色彩的反应其实是不同的,其中尤以彩色菲林为甚。如果菲林对某一种色的更敏感些,则用它拍摄将会对该种色彩作出了「夸张」一点的表现,因为该色的射线将对更多的感光晶体起作用。
先谈黑白菲林感色性的问题。市面上出售的黑白菲林绝大部分是「全色菲林」,即对所有可见光的敏感性与人眼的敏感程度大致相同。如浅红色在相片上呈现一种浅灰影调,而深红将在相片上呈现为另一种较深的灰调。至于其它颜色,如蓝色、**、绿色等颜色也是如此。虽然我们不能在黑白全色菲林所摄影像上看到彩色,但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相对光度和暗度。
有一种印刷工业用的菲林叫「色盲片」,除了红色外对其他色都敏感。这样,当你用它拍摄景物时,在你负片上的红色物体会显得相对的淡色,甚至变成「白色」,因为色盲片的特点是对红色「色盲」。因此,来自红色物体的光射在菲林上时,就像没有光射在菲林上一样,结果负片上形成较淡或透明的影像印在照片上就成为较深影像。而**或橙色拍出来也是大致差不多,因它是由红和黄组成的。
但色盲片只用于特殊目的,例如印刷制版,并且只有片装的供应。事实上,拍友根本很少机会用到色盲片,甚至永远也用不上,故此对它可以不理。
彩色菲林的感旋光性方面,会有更大的弹性,不同牌子、不同系列的彩色菲林,对不同的色光有不同的反应,有一些会有较浓的色彩,有一对会对个别色彩有较佳的表现,不一而足。此外,彩色菲林亦有一些对色彩有较强的反应,相片会较为「艳丽」,反之则会有较忠于原作的色彩。
至于彩色菲林的色光表现方面,主要可以分「日光型」及「灯光型」,前者对应正常的日光,或电子闪光灯照明的环境,如用于钨丝灯光,则会严重偏黄;而「灯光型」菲林则须用于钨丝灯光,如用于日光或闪光灯,则会严重偏蓝。
日光型幻灯片方面,又有分「冷调」及「暖调」,后者的色温略为偏低,拍摄人像较为讨好。
至于红外线菲林是一种对红外线感光的特殊菲林。有彩色的红外线菲林,也有黑白的,它对光谱的红外线格外敏感,拍摄到一般人眼是看不见的光线,除为科学和军事的用途外,用于艺术摄影它能产生奇异的特殊效果。
2.感光度
不同的菲林对光的敏感性可能有所不同,即是有些菲林会比另外一些菲林需要更多或更少的光来达致「正常曝光」。需要较少光量的菲林称做「高速菲林」(High Speed Film),反之需要较多光的菲林称做慢速菲林或中速菲林。菲林对光的灵敏度称为「菲林速度」(Film Speed)或感光度。
但必须强调,所谓菲林速度与运动方面通常所说的「速度」其实毫无关系,菲林速度只涉及对光的反应的灵敏度。但由于「高速菲林」对光有较强的反应,在同一光圈下,可以用较高的快门速度,用以拍摄较高,用以拍摄较高速度的动作,因此个别拍友误解「高速菲林」是一些用以拍摄高速动作的菲林。
菲林速度曾有一段时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系统,例如美国曾用ASA标准,东欧则用DIN系统,但时至今日,全球一律用国际标准ISO,但其实ISO与以往的ASA没有分别,例如,以往ASA 100等如DIN 21,最早出现ISO统一两者时,称为ISO 100/21,但如今已「简化」成为ISO 100,换言之,DIN已淘汰了,而ASA则改称ISO而已。
每款菲林的ISO感光度是由菲林生产商提供并在包装上注明的。感光度越高,菲林越快--即对光的灵敏度更大。ISO的级数有ISO 50, 100, 200, 400, 800, 1600及3200。ISO 200的菲林对光的灵敏度是ISO 100菲林的高一级,而ISO 800比ISO 200快两级,如此类推。
例如ISO 800菲林快ISO 100,这意味着,如你用ISO 800菲林拍摄某一个景物,使用的曝光组合是1/1000秒和f/8,则拍同一景物用ISO 100菲林便需加大光圈,即1/1000秒,配f/2.8以获得相同量的曝光,以同一个的例子计算,如果你用ISO 400菲林拍摄,在1/500秒快门速度时你将用多大光圈呢?没错,仍是f/8。
那么菲林盒上所标示的ISO感光度其实对你有甚么意义?它其实告诉你在菲林上要得到一张「正确曝光」的相片时,厂方建议需要多少的曝光。你可以在相机上调校菲林匣上注明的ISO速度,相机的测光系统将以此菲林所建议的作为曝光计算;但由于不同菲林有不同的特性,加上摄影师亦对曝光有所喜好,故一些摄影师会凭个人经验或喜好作出调节,例如一些摄影师拍摄幻灯片经常会曝光不足1/3级,另一些摄影师以高速负片拍摄时,可能会加2/3级曝光。
3.菲林的粒子
我们已注意到菲林在曝光后,菲林药膜内的粒子会起变化和结成块状。它们结团形成的样子我们称作颗粒性。颗粒性越大越粗糙,「解像度」便会较低,越缺乏细节(Details)。
低速的菲林比高速菲林呈现更幼细的颗粒性。一般来说,菲林ISO越快,影像的粒子性越粗。例如,ISO 200比ISO 800更幼细,而ISO 400会比ISO 100更显得「粗」一些。
4.反差
反差(Contrast)是指菲林的明暗对比特性的现象,它涉及在菲林上重现的黑、灰、(中间色调)及白的色调之倾向的关系。
打一个比喻,菲林的反差就正如一层层由白至黑的楼梯级,最底下的一层是100%的纯黑,它对上的一级是深灰,再对上一级是稍为浅一点的深灰,之后每上一级便浅一些,直到最上一层是100%的纯白,即是完全透明的菲林,理论上完全没有任何灰色。有些菲林只能提供几级相差较大的梯级,一级和另一级的差别便十分明显,这样的菲林可以叫做「高反差」;另一些菲林可能有较多的细小的台阶,每一级和另一级之间的区别都非常微细,但就是欠缺最底层的全黑以至深灰或顶层的纯白到浅灰的级别,这便可以叫做低反差,理想的菲林的反差性能是要在这两极端之间,要有细致的分级,但同时要有最黑和最白。
其它有关菲林的话题
1.菲林的宽容度
所有的菲林都具有一定的曝光宽容度。即是它有一个曝光的「安全范围」,曝光稍微不足或稍为过度时,你仍可得到一幅可以放晒出可以接受的相片的底片。当然曝光「绝对正确」时得到的影像会是最好的。目前,彩色负片的宽容度一般可以有四至五级,但幻灯片则只有约一级半。负片可以倾向曝光过度,但幻灯片则宁可倾向曝光些微不足也不可以曝光过度。
2.菲林迫冲
菲林生产商所提供的ISO感光度是根据「正常曝光」和「正常显影时间」所得出的。你也许会听到过强迫显影(PUSH)提高菲林速度的方法,一个摄影师可以把ISO 100的菲林PUSH到E.I.400。意思是说把ISO 100菲林当作ISO 400的菲林拍摄。在这情况下,如果他的菲林按照正常的显影时间,将会曝光不足(Under Exposure),为补偿这曝光不足,因此便要他通知冲晒店按菲林公司提供的资料加长显影时间。
一般而言,除非菲林有特别说明,黑白菲林或彩色幻灯片可作PUSH一至两级,以上已不太恰当。
但为甚么要强迫显影呢?因为可能于拍摄时现场光线较预期不足,如用正常的ISO,你没有足够的光照来使菲林影像正常,故此要强迫显影;另外,PUSH的菲林会有较高反差,及有较粗的粒子,亦可视为「特别效果」。
你可能在上文注意到过菲林曝光的EI速度,EI即exposure index,是指菲林实际感光时设定的速度。例如;如果摄影师说「PUSH到800」,他将会在菲林注明「EI800」。再说一次:ISO是菲林公司所建议的感光度,EI则指菲林拍摄时间的任何其它感光度。
3.应该用彩色菲林?
传统的摄影导师多数建议你在学习阶段用黑白菲林,诚然,用黑白菲林可以训练你运用的眼睛从虚拟的灰调世界的观点去观察光的分布。黑白摄影的世界不是由彩色组成,而是变成层次丰富由纯黑到纯白的灰色影调。你的眼将更被训练成可以敏锐地各种事物的形态和构图,以至其灰调,并且如果你可能在家中设立黑房的话,你更可以利用你的相机和黑房重现这些影调的色调。
其实,作为题外话,你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把黑白菲林选择入计算机,再在计算机中「晒相」。
4.选择那一速度的菲林
应该用哪一种速度的菲林呢?ISO 200或ISO 100都是最流行的品种,如果你认为用ISO 400或800拍摄的照片会粗一点或是与喜欢ISO 100的反差较适中,那么你用ISO 100或ISO 200最合适,但如果你感到两者没有多大差别,则最好选用ISO 400,因为ISO 400适合更多的拍摄环境。
初时摄影时,一旦你选择了一种常用的菲林就不要换来换去,除非你因为特殊的拍摄理由而间中试用其它菲林,其实熟悉一种菲林,习惯它的各种特性,以后,待完全得心应手时,才开始试用其它菲林。
另外一提,如你不打算或没条件自己冲洗黑白菲林,你大可选用ILFORD的XP-2, Konica的Sepia或Kodak的T400 CN,它们均是彩色药膜的「黑白」菲林,甚至可以用彩色相纸射印。
如你根本不打算学习黑白摄影,则索性改用彩色的菲林吧!
5.拍摄幻灯片?
彩色菲林分别有负片及幻灯片(Slide)。彩色负片和黑白负片一样是负像菲林,亦有不同的速度,如ISO 100、200、400及800……等,常用的有ISO 100或ISO 200,拍摄后交由冲晒店冲晒,拍摄彩色负片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是它并非「最后成品」,必须再射印3R或放大,但市面的晒相水准参差不齐,如晒出不理想的照片,也不知是自己拍得不好还是晒相不好。
因此,要学习彩色摄影,最好拍摄幻灯片(Slide),它是正像(Positive)的菲林,反差一般较负片高,而且色调明快,加上它可以是「最后成品」,不必再晒相,但缺点是当幻灯片要晒相便十分昂贵及反差较大,故此,究竟以负片或幻灯片来学习,由自己决定吧!但我们还是建议用黑白菲林或幻灯片!
6.长卷菲林(Bulk pack film)
用35mm长卷菲林可以在学习摄影的阶段大量节约你的菲林开支。长卷35mm菲林是100呎的长卷装。然后把它们利用「菲林卷片器」(Film loader)把它们大约每30,40张地「翻卷」入一些由冲晒店得来的空菲林筒,换言之,即是自己refill菲林,自然更便宜。
你可在较传统的摄影器材店买到Film loader和塑料空菲林筒,但也可以向一些相熟的一小时冲晒店索取一些空筒,但有些菲林筒被开过后就不能再用,因此要小心选择供翻用的空菲林筒,并且最好选择相同ISO的,以免相机的DX系统弄错。
翻卷的过程其实十分简单,你需要在全黑的环境下如在黑布袋内把长卷菲林放入Film loader内,在长卷菲林装进卷片器并锁好开关后,其余的操作都可以在日光下进行。
卷片器是由两个菲林室组成:一个大的装上长卷菲林,一个小的放入菲林筒。在它们之间有个不漏光的片缝。你把长卷菲林装进大的菲林室,菲林头通过片缝后,并把大菲林室盖好。如上面所提到的,只有这一步骤必须在黑暗中以手部的感觉完成。
再在日光下或灯光下将空的菲林筒内的片轴放在小菲林室中,以胶纸把片尾黏在轴上,把菲林筒和盖子装好,然后把卷片器完全关上,使卷片器不再漏光。两个菲林室都关上不漏光了,你可以开始,转动卷片器旁边的曲柄把菲林从长卷菲林卷上片轴上。卷片器有一菲林格数计让你知道已卷了多少格菲林。当到达36格时便可以停止再转。
要取出装好的菲林,首先关闭防光门,然后打开小菲林室的盖,把菲林剪断,留下一小段菲林伸出为翻卷下一筒菲林之用。拿着刚装好的菲林筒,拉出约两三吋菲林,用剪刀剪出菲林窄舌的形状,就像你所买来的一般菲林的菲林舌一样。
用翻卷菲林时要格外小心,你必须确定已有菲林装入菲林筒内而不刮伤菲林表面或使菲林不慎曝光。如果你依足步骤去做,这是不太困难的事。如果你不慎使菲林走光,或怀疑你可能刮花了一些菲林,那就最好扔掉该筒菲林。
用翻卷菲林的多是黑白菲林,亦有彩色幻灯片。
菲林的贮存和保护
所有的菲林不论彩色或黑白都会因为高温和高湿度而受损。因此贮存菲林便要有适当的措施以便防热、防潮和防有害的气体。
如你平日在家中过期存放大量菲林,我们建议应把菲林存放在约摄氏4至10度的冰箱中以保持清凉,并把菲林存放在不漏气的原装胶筒内密封贮存。
当准备用菲林前,早一小时从冰箱取菲林出来,但不要打开其密封包装,待菲林和容器在使用前达至室温,否则,空气中的湿气将凝结在冰冻的菲林表面上。故此至少要等30分钟才可使用。
如果你不是长期贮存大量菲林备用,可以把菲林收到干燥而存气的胶箱内,再放在阴凉的地方便可。
在潮湿的香港天气下,菲林在打开包装后,要尽快曝光和冲洗。高温和高湿度易造成曝光后的潜在影像变化,尤以「专业菲林」更甚,故此,业余人士根不不宜用「专业菲林」。特别重要的是:尽快地冲晒已曝光的菲林,更不要在潮湿的地方、冰箱或其它相对湿度较高的地方贮存已打开包装或已曝光的菲林,贮存菲林的最理想湿度是约40%50%左右。
当你不能避免要以潮湿的环境贮存或是必须用冰箱来冷藏已曝光但来不及冲洗的菲林时,最好菲林放在一个密封的存气罐中作为防潮保护。再用适宜份量的防潮剂来给菲林防潮。
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前的悲歌
1、徕卡M3
徕卡M3是诞生于1954年徕卡一款划时代意义的135相机,徕卡M3的出现奠定了徕卡在连动测距相机中不可动摇的地位。M3超脱了原本徕卡螺口相机设计,变得更完美、更精密,在机械和光学性能各方面都有重大改进。
2、尼康FM2
尼康FM2照相机是目前NIKON 35mm系列中唯一的一架销售期最长的全机械照相机,是NIKON手动相机生产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是尼康公司于17年推出的FM型的改良型,于1982年推出。它做工精良,可靠性高,故障率极低,耐温性、抗冲击性十分强等优点,使这架照相机成为一般专业摄影和高级业余摄影者都想拥有的一部经典照相机。
3、宝丽来SX-70
宝丽来SX-70是12年宝丽来推出的袖珍型即时成像相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可直接“吐出自印相片”的照相机,随即风靡世界,到70年代中期时共售出了600万台,SX-70开创了自动吐片的革命。这款相机具有自动、电机驱动、可折叠、单镜头反光等特点,拍摄的胶片能够自显影和自控时。
4、康太时G2
康太时G2是旁轴联动测距相机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是由蔡司和京瓷合作在日本复活康泰时品牌之后在1994年推出的世界上第一部自动对焦可更换镜头旁轴相机G1的后继产品。作为一部自动对焦的旁轴相机,Contax G2在易用性和方便性上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它坚固的钛机身之内包含了自动对焦,4Fps的自动卷片,1/6000秒的快门,多重曝光,包围曝光,曝光补偿,TTL闪光/测光等等功能。
5、哈苏503CW
哈苏503CW是一部高级中画幅照相机,哈苏503cw设计精巧、坚固耐用。就其体积及重量而言,它在同规格的相机中都是比较小的,标准的配置(机身+A12后背+CF80mmF2.8镜头)的重量甚至比某些35毫米单反相机还要轻。
6、柯尼卡C35 AF
柯尼卡C35AF是第一架实用的AF 135传统照相机,应用Honeywell公司生产的自动对焦元件,属于第一代被动式自动对焦技术,是世界上第一款有自动对焦能力的相机。KONICA C35 AF通过两个测距窗后面的反光镜把影像反射到AF传感器,传感器把两个影像的反差进行比较,并改变其中一块反光镜的位置,当两个影像的反差完全一致时,AF组件内的集成电路即可操纵照相机进行调焦,从而实现了自动对焦。
7、奥林巴斯OM-1
奥林巴斯OM-1用了将五棱镜深入镜箱的设计,所以机身非常小巧,而且取景器十分明亮,取景范围高达%,加之用了空气减震器,使得快门释放的震动和声音大大降低,还具有反光镜预升等功能。
8、尼康FM3a
尼康FM3a延续了FM2的许多优点,包括坚固的金属机身,简单有效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1/4000s的最高快门速度,1/250s的闪光同步速度。同时,FM3A配备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不用电池也能全范围正常工作的混合式快门。另外,FM3A增加的功能还包括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TTL闪光控制、DX编码自动识别和新型的更明亮的取景对焦屏等等。
9、佳能AE-1
佳能AE-1是一款35mm焦平面快门单反相机,上市时间为16年4月。由5个主要元件和25个次要元件构成,由一台微型计算机进行中央控制。推出AE-1时,TTL手动测光相机(包括佳能FTb和佳能FTb-N)依然是35mm单反相机市场的主流。自动曝光相机仍然处于单反相机市场的领先位置。它们都比较昂贵而且产量较少。
10、禄莱双镜头反光相机
禄徕是1929年德国禄来推出了6×6cm的中画幅双镜头反光相机,取景器和成像分别用了两个镜头,从诞生至今以其奇特的样式风靡世界几十年。至今已经有了超过七十年的历史。Rolleiflex 2.8FX与它的前辈相比,取消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功能,镜头镀膜用了禄莱公司的招牌技术Rollei HFT镀膜,在色彩和抗眩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
徕卡M9不是单反 为什么会这么贵
在我的书柜里一直摆着几台带有 ZEISSIKONGVOIGTLANDER (蔡斯伊康福伦达)商标的135胶片相机。在这块小小的铭牌上,ZEISSIKON 在上,VOIGTLANDER 在下,之间用一条横线隔开,密密麻麻的20个大写字母几乎占据了标志的全部空间,既不醒目也缺乏美感(图1), 就是这块并不漂亮的小牌子记录了上个世纪中期两家德国相机制造商之间一段悲欢离合的历史。它是企业为生存而顽强奋争的一段艰难历程,也是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故事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德国四家最大的相机制造商各霸一方,它们既有自己专攻的领域,也有互相重合激烈争夺的市场。莱兹公司(Ernst leitz Wetzlar,以下简称莱兹)的经营方向是最为稳定的,除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它一直致力于135规格胶片小型旁轴相机的研发和制造,莱卡(Leica)相机几乎成为135胶片机的标准规范。禄莱公司(Rollei-Werke Franke & Heidecke 以下简称禄莱)则全力打造中画幅胶片双镜头反光相机,禄莱福莱克斯(Rolleiflex)相机被世界各国的相机制造商争相模仿。福伦达公司(Voigtlander & Sohn A.G.以下简称福伦达)的业务领域最广,除了光学仪器还包括了胶片和化学材料,它一直全力开发各种规格的相机。蔡斯伊康公司(Zeiss Ikon A.G.以下简称蔡斯伊康)虽然在1926年才成立,但是它的五家创始公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核心品牌是卡尔蔡斯(Carl Zeiss),除了用途广泛的各类光学仪器以外主推各种镜头。在相机制造方面,福伦达和蔡斯伊康都能设计生产各种规格的相机,是多年的竞争对手。
战后德国相机制造业全面复苏后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暴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很快就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局面。福伦达也不例外,它的大股东 Scheering 公司决定甩掉这个亏损的包袱,重回主营化工产品的老路。1956年Scheering 公司做出了出售福伦达的决定并公布于众。美国柯达(Kodak)公司和一些日本公司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福伦达毕竟是最老牌的摄影器材公司,它积累了丰富的相机和镜头制造经验, 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 福伦达的品牌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誉。 就在这几家外国公司跃跃欲试准备收购这个著名品牌之际,它们并没有注意到德国本土品牌蔡斯伊康其实早就做好了争夺的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蔡斯伊康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以后一直在寻找着兼并福伦达的时机,自1940年代末期买入福伦达20%的股份后,一直没能够实现全面收购的目标,现在当然绝对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好机会。1956年蔡斯伊康再次大手笔出击,打败国外对手, 买入福伦达89.7% 的股权,成为福伦达的绝对控股大股东。完成了彻底吞并这个竞争对手的。福伦达从此成为蔡斯伊康的一个分支,两个赫赫有名的德国相机品牌在市场上的殊死拼争从此偃旗息鼓。
在以后的十年时间里,蔡斯伊康对福伦达给与了足够的尊重和宽容,对原来的福伦达设计团队和制造工人都作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福伦达产品的设计理念得到了认可,遗留下来的工厂生产线得以继续生产。福伦达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管理团队都保持了相对独立,他们能够比较自由地确定自己的新产品开发方向。在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 福伦达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的产品开发路线推出新的产品。著名的旁轴相机Vitomatic 系列(图2)和单反相机 Bessamatic 系列(图3)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推向市场的。
由于在1950年代以后135胶片相机已经开始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各家相机制造企业都已经将开发重点转移到这个相对狭小的领域, 蔡斯伊康和福伦达各自保持原有开发方向的格局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出现了135胶片相机产品重复开发的现象。1960年,福伦达辛苦开发了数年之久的一款带有CdS测光功能的新型135单反机 Bessaflex(图4)在即将投产之际被废止了,原因是防止它与带有蔡斯伊康自有商标的Contaflex 和 Contarex 单反机型的竞争,两个品牌之间的冲突第一次被摆到了桌面上。对Bessaflex 的废止给福伦达设计团队带来了重大冲击,因为这意味着福伦达品牌失去了独立开发新产品的自主权。
进入1960年代后,蔡斯伊康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为了减少管理费用,1965年蔡斯伊康管理层终于决定将长期保持独立的两套管理班子合二为一,两个独立的的产品设计部门也合并了,终止了两个品牌之间的冲突。在尝试进行新的市场推销时,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带有两个品牌名称的商标出现了。这个标志的设计者一定觉得这两个公司名称太重要了,只有把它们完整地表现出来,才能表达铭牌背后所代表的真正实力。1967年,带有 ZEISSIKONVOIGTLANDER 标志的 Icarex 35 S 型相机 (图5)面市。
虽然在铭牌上加入了福伦达的名字,但是 Icarex 35 S 型相机实际上更多的是蔡斯伊康格调的单反相机,它和原来带着蔡斯伊康独家商标的 Icarex 几乎没有什么区别。Icarex 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列,它的型号包括:Icarex 、Icarex 35、Icarex35S、Icarex 35CS 等 ,可更换镜头又有BM和TM两种不同接口,机身又分为可更换取景器和固定取景器两种,取景器又分为俯视取景器和带有CdS测光棱镜取景器等不同(图6-9)。Icarex 拥有完整的覆盖各个焦段的配套镜头,后来在镜头中也加入了一些原来福伦达品牌的镜头名称。
加入福伦达名称的可能除了带来市场上的好处以外只能是给福伦达品牌的开发人员带来一点点心理安慰,因为 Icarex 从外形到实质都是一个更加蔡司伊康化的相机系列。
1966年开始蔡斯伊康对外销售取了统一的步调, 带有蔡斯伊康福伦达标记的宣传册中既有单独蔡斯伊康商标的机型,也有蔡斯伊康福伦达商标的机型(图10)。虽然福伦达相机那种椭圆形机身已经逐渐被蔡斯伊康八角长方形机身所替代,但是至少福伦达的名称在市场销售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福伦达品牌逐渐地融入了蔡斯伊康的整体之中.
从1968年到10年,以蔡斯伊康和福伦达共同命名的另外一个旁轴相机系列面市,这就是新的 Vitessa 系列(图11-12)。这个系列包括126和135两种胶片规格。该系列的相机虽然被定义为中低档位,但是从相机质量来说却一点也不含糊,系列中的8款相机大都带有CdS测光,快门速度在 Vitessa 1000 SR 中达到最快1/1000秒(图13),有几款还带有联动测距功能,小巧精致的机身和先进的功能都格外招人喜爱。可惜的是,就在这个系列相机推向市场的时候,蔡斯伊康的寿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11年蔡斯伊康因为持续亏损宣布破产,结束全部相机生产,12年关闭所有装配线,福伦达和它的母公司都没有想到它们的结合之旅竟然是如此短暂,十几年时间就走向了终结。虽然禄莱接收了福伦达相机品牌和它的生产线并且继续了新相机的设计,也很快恢复了生产,但是这时的福伦达从标志、外形到相机设计理念都已经离福伦达的传统越来越远,即便是这样的局面也没有维持多久,随着禄莱的衰败,福伦达品牌几经易手,最后落入日本公司手中,除了开发自创的一些机型,也开始了为莱卡打工的另一段历程,这已经是另外的故事了。福伦达的品牌在经过多年以后又出现在市场上,而新的福伦达与那个曾经创建过辉煌业绩的福伦达之间仅存的关系就剩下它的名称了。
蔡斯伊康是德国四大相机制造企业中第二个倒下的。它的破产与当年福伦达的归顺还有不同,因为福伦达被蔡司伊康收购之后基本没有影响这个著名品牌的延续。而蔡斯伊康的终结导致了对两个品牌沉重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德国相机制造业的发展。其实禄莱和莱兹两家公司的最终命运也都差不多,德国相机制造业的整体崩溃源于日本人强有力的竞争。对于日本相机制造企业的胜利我们会在今后有更多的深入分析,但是从蔡斯伊康的落败中我们至少能够总结出以下三点惨痛教训。
首先是从相机设计和开发理念上,应该坚持将最先进的技术尽快融入到新产品中。20世纪是相机制造技术突飞猛进的100年,在最初的50年中,新的技术和发明大都来自德国企业,蔡斯伊康和福伦达一直都是相机技术创新方面的先驱。日本相机企业从模仿起步,在1950年代才开始走入国际市场,但是从1960年代以后,不断将新的技术第一时间应用到它们的产品之中。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的称号为日本品牌所拥有。蔡斯伊康和福伦达的新产品研发过程过于漫长,在它们还致力于开发更为复杂的机械装置时,日本企业已经将更为先进和可靠的电子装置设计放在它们新产品开发的中心位置,研发成果很快就应用到新产品上,新颖实用的新技术马上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其次在相机的生产成本方面,“成本至上”的原则是打开市场的更高准则。德国相机虽然以高精度的机械功能著称,但每一种新功能的加入都意味着更为高昂的零部件成本。例如蔡斯伊康集中力量开发的高档专业相机 Contarex 系列将德国相机复杂的机械构造推向了极致(图14)。以著名的 Contarex Bullseye(牛眼机)(图15)为例,这部经过九年时间研发出来的相机有1100多个高精度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全部都由蔡斯伊康自己生产,设计和制造成本都很高,而且这么复杂的结构需要有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装配和测试,蔡斯伊康在所有设计、生产和装配环节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些都使得相机的售价居高不下。日本各大相机制造企业则处处强调成本第一,取种种方式降低成本,变复杂为简单。事实证明,精益求精的德国相机在与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日本相机之间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地位。
第三是在市场销售方面,应该根据市场特点及时进行调整。在这方面德国企业明显落在日本企业的后面。像蔡斯伊康从建立后就拥有过长的产品线,吞并福伦达以后又加剧了这种局面,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企业倒闭那一天。过多种型号相机同时并存,其中很多在性能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果断取舍,无法形成互补,反而造成内耗,庞大的产品目录导致销售方向、重点的分散。而同时期日本相机的几个主要品牌佳能、尼康、美能达、潘太克斯、奥林帕斯等公司是一方面各有侧重,强化各自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又相互配合,在日本民间机构的协调控制下,利用它们在成本上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以明确而坚定的短期目标强力开发海外市场。日本企业以豺狗群攻的方式,逐个击垮德国企业,很快就称霸于国际相机市场,而且再也没有给德国相机东山再起的机会。
随着数码技术的成熟,我这几台带有 ZEISSIKONVOIGTLANDER 铭牌的胶片相机再也没有用武之地,只能作为装饰品摆放了,偶尔拿出来摆弄一下,试试黄斑对焦的准确性,听听那清脆悦耳的快门声,看着这些经过多少人呕心沥血打造的精品,脑中浮现的则是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时的悲壮场景。
图说:
图1 带有蔡斯伊康福伦达字样的商标。
图2 福伦达Vitomatic IIIc型 相机。
图3 福伦达Bessamatic Delux 型相机。
图4 福伦达Bessaflex 型相机样机,没有投入生产就被终止了。
图5 蔡斯伊康福伦达 Icarex 35 S型。
图6 Icarex 35S TM 型镜头接口为罗口。
图7 Icarex 35S BM 型镜头接口为卡口。
图8 可换机顶取景器的Icarex 35 SE型,镜头为135/4。
图9 配备天塞2.8/50 标准镜头的 Icarex 35 SE型,为此相机开发的近摄取景器,机顶包装盒上德文标语:黄金的组成部分。1960年代蔡斯伊康的宣传口号。
图10 统一后带有蔡斯伊康福伦达标记的宣传册。
图11 Vitessa 500/1000 系列相机。
图12 漂亮的木纹版Vitessa 500 AE 型相机。
图13 Vitessa 1000型的最快速度到达了1/1000秒。
图14 Contarex SE 型相机,这个系列将德国相机复杂的机械构造推向了极致。
图15 有1100多个高精度零部件Contarex Bullseye 型相机。
照相机的发展史
首先,单反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卖得最贵的。
从成像原理来看,单反的其中一个特征,是取景模式:一条光路从镜头进入到机身,然后从反光板反射到五棱镜,再从五棱镜反射到取景器目镜。这就叫做单镜头反光。简单的说就是类似于潜望镜。
而徕卡的M系列,从结构上不属于单反,而是旁轴。旁轴的意思就是,取景时不像单反那样反光取景,而是另外开一个小取景窗口取景拍摄。这与单反相比,会有视差,不过快门时滞会更短。也就是拍摄会更快。数码旁轴是可以换镜头的,徕卡M9也可以。
为什么徕卡要贵?首先要说说现在相机的生产模式。现在的电子产品,一般都是一个代工模式,就是公司给出设计图纸,然后到一些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去开厂生产,这样成本就会降低,公司赞的利润就会高。然后再说徕卡,徕卡M系列相机并不是走这种模式生产的。每一台纯正徕卡血统的旁轴相机,都是在德国徕卡本部的生产线生产,而又因为德国人的作风就一个严谨,对产品质量是一丝不苟,因此生产线抓得很严,生产过程是给抓紧了。再说,用料、造工也是非常上盛,全金属机身,绝非单反相机可以相比。你买的徕卡相机,买的不仅仅是电子器材,还有这个器材背后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血。这是其一,成本高,质量过硬。
然后,徕卡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相机品牌,也就是站在世界顶峰的。光是贴上了徕卡的可乐标,相机的身价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就像非徕卡血统的小数码D-LUX5,是松下代工的,性能和松下LX5一样,就是因为贴了徕卡的可乐标,并且做了一些系统上的调整,身价马上就翻倍。可以这么说,你买了徕卡,买的就不仅仅是相机,而是一个文化,一个品位。这是其二,品牌价值。
再接着,就是徕卡M9本身的性能。徕卡M9用的是全画幅传感器,在售的数码相机里面,用得上全画幅的旗舰级,也不出10款,徕卡M9就是其中一款。全画幅相机本来就价高。再说,这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全画幅相机,真正做到了画质与便携性的结合。这是其三,机身性能。
我们不需要疑惑为什么那么贵,因为徕卡的市场定位并不是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徕卡相机主要是卖给这几种人的:徕卡迷、专业摄影师、爱显摆的有钱人。
德国的数码相机产品有哪些?
照相机的发展史:
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莱卡的前身)、禄来、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
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1960年,宾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机问世,开创了照相机TTL自动测光技术。
11年,宾得公司的SMC镀膜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应用SMC技术开发生产出了SMC镜头,使得镜头在色彩还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两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从而显著提高了镜头品质.
1969年,CCD芯片作为相机感光材料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上搭载的照相机中得到应用,为照相感光材料电子化,打下技术基础。
1981年,索尼公司经过多年研究,生产出了世界第一款用CCD电子传感器做感光材料的摄像机,为电子传感器替代胶片打下基础。
紧跟其后,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国、欧洲的一些电子芯片制造商都投入了CCD芯片的技术研发,为数码相机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1987年,用CMOS芯片做感光材料的相机在卡西欧公司诞生。
扩展资料照相机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拍照之后可以立即看到,从而提供了对不满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减少了遗憾的发生。
2、只需为那些想冲洗的照片付费,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删除。
3、色彩还原和色彩范围不再依赖胶卷的质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胶卷而固定,光电转换芯片能提供多种感光度选择。
5、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外观更为精致,产品越来越变的便于携带。
6、数码相机操作简单、明了,容易上手。
二、缺点
1、由于通过成像元件和影像处理芯片的转换,成像质量相比光学相机缺乏层次感。
2、由于各个厂家的影像处理芯片技术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现的颜色与实际物体有不同的区别。
3、由于中国缺乏核心技术,后期使用维修成本较高。
百度百科--照相机
禄莱MiniDigi 5.0数码相机怎么样
德国的数码相机产品如下:
林好夫:
林好夫自1929年开始生产具有林好夫自己特点的折叠式照相机,折叠的同时还要进行移轴、仰俯、摆动等技术动作,这些组合动作被当时的人誉为德国人的技术。
康泰时:
德国康泰时(Contax)或称康泰克斯原为卡尔·蔡司Carl Zeiss嫡系相机品牌,但后来几经沧桑,成为KYOCERA京瓷下面的一个品牌。
禄来:
禄来公司的前身是位于德国不伦瑞克的弗兰卡·哈代公司。1927年,这家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120胶卷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RolleiflexⅠ,后经修改于1932年的正式推出6×6cm的双镜头反光相机。
徕卡:
徕卡(Leica)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的品牌,由莱茨(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前音节组成。公司的原名为恩斯特·徕茨公司,目前拆分为三家公司:徕卡相机股份公司、徕卡地理系统股份公司和徕卡微系统有限公司,分别生产照相机、地质勘测设备和显微镜。“徕卡”品牌由徕卡微系统股份公司持有,并授权另两家公司使用。徕卡相机最初问世于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的35mm照相机。
Rolleiflex 2.8F VS Rolleiflex 2.8GX,该选哪一个
MiniDigi 5.0是德国的MINOX(以生产各种小巧的间谍相机闻名的公司)开发的纪念版500万像素数码相机,用的是经典的Rolleiflex 2.8的外观,在日本生产。做工还不错,不失为一个很精致的小玩具。
不过光学系跟禄来的蔡司或施耐德镜头就没什么关系了,只是一个普通的一组三枚的数码镜头。而且只有500万像素的1/3CCD(普通小数码一般是1/2.3),画质是不能太多要求的。以它的功能来说,价格算得上非常贵。在日本市场上,这款相机被归于Toy camera(玩具相机)的定位,适合做小礼物送人或自己把玩,但不适合当作日常用的相机。
推荐答案莫名其妙。。这款相机镜头实际焦距是4.9毫米,相当于135相机9.9毫米,难道这是台4/3系统的相机么?
Exp和普通版 包括之后的60J 75J基本上都没什么区别 就是logo和皮色不一样 Exp的蓝底色的确漂亮 60J的镀金我觉得俗气了点 当然喜欢的人也多的是
2000年之后出的后期GX 80J 包括之后的FX 4.0FW 镜片都改用环保玻璃 不如老玻璃对蓝色表现的浓郁 而且快门也从康班换成了精工 这两样是最受人诟病的 所以80J的价格一直不如60J 75J坚挺 就是这个原因
再多废话几句 论做工GX的确不如F系 还有一点 GX的快门声不光比F要大了太多 听着也没老机器那么清脆
但是现在市面上的F系 敢说99%都是翻新拼装过来的 所谓3号合一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 自己糊弄自己的东西而已 搞不好连里面的镜片都换过了 花同样的钱 我宁可买个GX省心省力 更何况还有个测光和HFT摆在那里 谁用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