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手机报价 手机报价
6070岁的女性还可以同房吗_6070s
tamoadmin 2024-08-11 人已围观
简介1.牌照号码什么号好吉祥 吉利的车牌号数字?2.(2014?浦东新区二模)甲、乙两车都从A地前往B地,如图分别表示甲、乙两车离A地的距离S(千米)与时间t(3.土壤的渗透性_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_许明祥4.铝合金焊接所用焊条焊丝?牌号为:A6N01SS-T5,有什么特别的吗?5.飞利浦剃须刀哪个型号好用?6.请介绍一下前苏联/俄罗斯自二战到现在共设计了多少种的米格系列飞机
1.牌照号码什么号好吉祥 吉利的车牌号数字?
2.(2014?浦东新区二模)甲、乙两车都从A地前往B地,如图分别表示甲、乙两车离A地的距离S(千米)与时间t(
3.土壤的渗透性_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_许明祥
4.铝合金焊接所用焊条焊丝?牌号为:A6N01SS-T5,有什么特别的吗?
5.飞利浦剃须刀哪个型号好用?
6.请介绍一下前苏联/俄罗斯自二战到现在共设计了多少种的米格系列飞机?
80年代青少年曾痴迷过的:风行全球的PeopleSayItsInTheAir诞生在6070年代的青少年,几近没有人没听过这首脍炙人口的italodisco,80年代,猛士、荷东、舞曲遮天蔽日袭来的时候,那时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PeopleSayItsInTheAir”无章的自由(也有译做“空中传”)那美好的旋律,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该曲从诞生到如今20多年的时间,派生出了许多的版本,仅在80年代就有数个版本流行,最早1987年由香港飞时公司引进的《猛士的士高》(1)当中的“Freedom/PeopleSayItsInTheAir无章的自由/渴望”是国内青少年听到的最早的版本,由香港的电子音乐人将欧陆DISCO最着名的两首舞曲整合在1起所制作出来的,1首是“JEANNIE”在1986年的“Freedom”,另外1首就是此曲的原创——80年代中期德国著名3人迪斯科组合“Herreys”在1985年的“PeopleSayItsInTheAir”。此曲的另外一个80版本,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1988年翻唱版,由瑞典红星AnkieBagger(安琪.巴格尔)所演唱,也别有1番风味。关于“无章的自由”早间上传过3个版本,1是当年的“猛士版,另外一个是“Herreys组合”的原版,还1首就是“猛士”版中的JEANNIE—Freedom,再加上这个版本1共是4个版本。 查看更多答案>>
牌照号码什么号好吉祥 吉利的车牌号数字?
拉菲分为正牌和副牌。
正牌叫做Chateau?Lafite?Rothschild(拉菲古堡),国内市场参考零售价
14470-15990?;
副牌叫做Carruades?de?Lafite拉菲珍宝(小拉菲),98年市场参考价
6070-6710?。
满意请纳
(2014?浦东新区二模)甲、乙两车都从A地前往B地,如图分别表示甲、乙两车离A地的距离S(千米)与时间t(
车牌照在生活当中是很多车主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选择吉祥如意的好车牌是非常关键的并且能够改变一生的命运,车牌号码在选择的过程当中最后一位要格外留神,这样选择的如意好车牌在行驶的过程当中才能够保证运势平稳。牌照号码什么号好吉祥?
牌照号码什么号吉祥
牌照号码一般选择6、8、0这三个数字吉祥。吉祥如意的车牌号码除了要对整体的运势进行分析之外,对于单个的数字要进行分析并且对寓意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选择好心仪的号码或者是能够无限接近自身的心仪号码,对于整体上路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加称心如意,因为能够更好的贴合自身的运势发展,意味着事业和财运都能够得到稳定的提升。
吉利的车牌号数字
吉祥的车牌号数字通常有数字6和数字8,这两个数字无论是单独分析还是组合来看,都能够意味着一个人的财运会有着提高空间,而且在平日的生活当中所积累的财富越多,代表着一个人的收获很多,而且赚钱会更加容易轻松,事业能够成功,所以说吉利的车牌数字选择很重要。
数理吉利车牌号数字组合有哪些
77D3、R395、Y496、7T
3A92、99E5、E595、69E7
9F36、39Y3、9T60、59A4
F5、76J8、5E69、H680
99F7、G769、6R00、78T9
2S39、466G、79R7、9T
7D99、2S32、32T5、5Y60
70F0、099H、S060、7R06
5F55、4F00、7T7H、233T
699G、50S7、68G0、05E6
0H08、099R、67S0、T907
009R、E067、R089、809Y
测一测你的2023兔年运势和未来十年大运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挑选一个好日子?TA是你这一生对的人吗?2023年你会发大财吗?全方位解读你的事业天赋,扭转困局!点击在线咨询:://.adxqd/xz/
土壤的渗透性_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_许明祥
(1)v甲=
20 |
15 |
4 |
3 |
所以,甲车的速度是
4 |
3 |
v乙=
60 |
70?10 |
所以,乙车的速度是1千米/每分钟;
(2)方法一:∵t乙=
20 |
1 |
∴乙车出发20分钟后第一次与甲车相遇;
方法二:设甲车离A地的距离S与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为:s=kt+b(k≠0),
将点(10,0)(70,60)代入得:
|
解得,
|
所以,s=t-10,
当s=20时,解得t=30,
∵甲车出发10分钟后乙车才出发,
∴30-10=20分钟,乙车出发20分钟后第一次与甲车相遇;
(3)∵t=(60-20)÷
4 |
3 |
∵70-30-15=25(分钟),
∴甲车中途因故障停止行驶的时间为25分钟.
铝合金焊接所用焊条焊丝?牌号为:A6N01SS-T5,有什么特别的吗?
54
第18卷第4期
2002年7月农业工程学报
T ransac tio ns of th e CSA E V ol. 18 N o. 4J uly2002
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
许明祥, 刘国彬, 卜崇峰, 贾海燕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摘 要:介绍了一种田间定量测定土壤渗透性的新方法——圆盘入渗仪法。应用该法和双环法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不同利用方式(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 下的土壤渗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并对析了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孔性及渗透性有明显差别。土壤有效孔径以灌木地最大, 为农地的5. 7倍, 果园的3. 5倍; 其次为林地和草地, 为农地的4倍多, 果园的2. 5倍多。果园的最初入渗率最大, 是林地的3倍, 草地的5倍。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灌木地的导水率是农地的1. 5倍, 是林地的3倍多; 草地和果园的土壤导水率是农地的1. 2倍, 是林地的2. 8倍。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结果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说明圆盘入渗仪法适合于黄土丘陵区各种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测定。关键词:土壤渗透性; 圆盘入渗仪; 土壤利用方式
+
中图分类号:S 152. 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2) 04-0054-05
土壤入渗是指水分进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 它是降水、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渗透性是描述土壤入渗快慢的极为重要的土壤物理特征参数之一。土壤渗透性越好, 地表径流就会越少, 土壤流失量就相应减少。目前,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方法较多, 如双环法、环刀法、定水头渗透仪法、变水头渗透仪法、模拟降雨法、土柱法、钻孔法、稳定通量法及渗透桶法, 但田间测定土壤渗透性一直是土壤水动力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 虽然双环法比较通用, 但耗水耗时而且费力, 野外测定十分不便[1~3]。
本文介绍一种田间定量测定土壤渗透性能的新方法——圆盘入渗仪法(Disc permea meter ) [4], 并应用该法和双环法对黄土丘陵区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渗透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
管特性、重力、积水面大小及水压大小所控制。
圆盘入渗仪法利用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来区分受毛管力及重力所控制的土壤入渗流。此外, 通过选择水压大小, 可以计算出与入渗过程有关的土壤孔隙的大小。
对于均质土壤, 表面有一半径为r 0(mm ) 的圆形积水, 水势为j 0时, 稳定入渗速率q 为
q =πr 20(k 0-k n ) +4r 0j g (1)
公式右边第一项为重力势项, 第二项为基膜势项(受毛细管控制) 。q ——稳定入渗通量, mm 3 min ; k 0——水势为j 0(m m) 时的土壤导水率,
-1
mm min ; k n ——初始土壤水势为j n 时的土壤导水率, 对于相对较干的土壤, k n 远小于k 0, 可忽略; j g ——基质势, 它与导水率的关系为
j g =k 0λc
率有关
[5~7]-1
图1 圆盘入渗仪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 ra m of disc per meameter
1 原理和方法
1. 1 原理
圆盘入渗仪由蓄水管、恒压管和圆盘组成(见图1) 。恒压管是依据马斯瓶原理起恒压作用的。当土壤表面有积水面时, 入渗的初始阶段受土壤毛细管特性控制, 随着时间的延长, 水源大小和几何形状以及重力均影响水流速率。对于均质土壤, 入渗速率最终会达到稳定值。这一稳定流速是由毛细
收稿日期:2001-09-2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2000018606);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1-06)
作者简介:许明祥(12-) , 男, 汉族, 助研, 博士生, 主要从事土壤质量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研究。陕西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712100
(2)
式中 λc ——毛细管长度, 它与土壤吸水率及导水
。
2
c 00-n 0
第4期许明祥等: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55
式中 θn ——测定前初始土壤体积含水率(土水势为j n ); θ0——水势为j 0时的土壤体积含水率; s 0——初始土水势为j n , 入渗水势为j 0时的土壤吸水率; b ——无量纲常数, 其值在1/2~π/4之间, 对于大田土壤, b 的平均值取0. 55为佳。
这样, 可得到
q =πr 20k 0+4r 0bs 20/(θ0-θn ) k 0=q /πr 0-4bs 0/πr 0(θ0-θn )
2
2
查仪器, 查明漏气之处, 确保仪器的气密性;
7) 记录蓄水管中水位高度(H 0) , 并将仪器小心放在测定点上, 使其与沙面紧密接触;
8) 打开阀门, 等湿润峰通过沙层后立即开始计时(开始计时尽早不尽晚) 。入渗初期, 尽可能增加读数次数(如每15s 读数一次); 此后可以减少读数次
(4) (5)
数, 连续纪录直至稳定入渗阶段(相同时间间隔内入渗水量相等) (至少读数10次);
9) 入渗结束时, 移开入渗仪, 尽快铲去部分沙层, 取表层2~3m m 土壤(土样应在水层消失时尽快取, 且不能低于表层5mm ) , 放在密闭容器中, 称质量, 测其含水率(θ0) 。
1. 3 双环法及其与圆盘入渗仪法的差异
双环法即大渗透筒法。内筒直径35. 5cm 、高18. 5cm , 外筒直径50cm 、高18. 5cm 。具体原理及方法见文献[2,3]。
表1对析了两种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可以看出, 尽管圆盘入渗仪法测定面积小, 入渗深度浅, 但该法省力、省水、省时、准确, 对于测定表层0~30cm 土壤的入渗特性有很大的优越性。
表1 两种测定方法之比较
Ta ble 1 Co mpa riso n o f tw o measur ement methods
双环法
费力, 费水, 野外操作不便双环入土时, 对土壤结构有破坏, 尤其是破坏表土。试验开始时, 向双环中加水容易破坏表土结构
读数误差较大, 尤其是初始入渗阶段。不便定量研究土壤初始入渗过程
费时, 需2~6h 才能达到稳定入渗
有压入渗, 不符合实际情况入渗深度大(50cm 以下) , 入渗面积大, 代表性强垂直入渗, 外环可防止侧渗
圆盘入渗仪法
轻便, 省力, 省水, 野外操作容易
在圆盘入渗初期, 毛管力控制的入渗与积水面积(圆盘面积) 大小无关, 在较短的入渗期内, 近似为一维入渗, 这样, 累积入渗量与土壤吸力有以下关系[5]
1/2
Q /πr 20=s 0t
(6)
式中 Q ——总入渗量; t ——入渗时间; s 0(土壤吸水率) ——累积入渗量对t
1/2
的曲线斜率。
λc (宏观毛管长度, m m) 为平均孔隙长度, 它是一个概化值, 它简化了多维土壤入渗的计算[8,9]。λc 越大, 毛细管对入渗的影响就越大(相对于重力的影响而言) 。Philip(1987) 通过简单毛细管理论将λc 与
m (有效孔径, mm ) 相关联λ
[2]
λm =e /d g λc (7)
式中 e——土壤水表面张力; d ——水的密度;
g ——重力加速度。在20°时, 对纯水, 有
λm =7. 4/λc
(8)
在野外, 有2种方法可以计算λc , 方法之一是通过(3) 式来计算, 方法之二是利用提供不同的水压, 测定2次吸力, 可得
λc ≈2b Δj /[(s +
/s _) 2-1]
(9)
1. 2 操作步骤
1) 选择测定点, 尽量除去地表植被(
2) 将半径为10cm 、高3m m 的钢环放在测定点上并压紧, 环内铺满细沙(3m m 厚) 并用刚尺刮平, 然后将钢环移走;
3) 用带有塑料管的注射器调节恒压管水位, 设置水势(j 0) 。在本试验中, j 0设为-10mm 水柱; 4) 将圆盘入渗仪(圆盘在测定前应在水中浸泡数小时以确保其气密性) 放入水桶中, 用气管子抽气使蓄水管充满水后关闭阀门;
5) 取出入渗仪, 轻轻拍打圆盘以赶走其中气泡; 擦干圆盘上的水;
6) 检验气密性。将入渗仪置于一吸水物上, 看, 不扰动表土
读数准确, 尤其能准确测定初始入渗过程。可以定量研究土壤初始入渗过程
省时, 30min 左右即可达到稳定入渗
入渗水压可调节, 可以以负水压入渗
入渗面积小(直径20cm ), 深度浅(20~30cm ) , 代表性较差稍有侧渗
1. 4 试验设计
试验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科院安塞水土保持综
合试验站进行, 土壤为黄绵土(堆垫旱耕人为土) 。2000年5月在试验站川地试验场分别选取了农地(黄豆) 、林地(柳树, 无地被物) 、灌木地(沙棘) 、草地(苜蓿) 、果园地(苹果) 各1块, 重复3次, 用圆盘入渗仪法和双环法对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的渗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时水温为22℃。
2 结果分析
56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
2. 1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孔性
土壤总孔隙度、孔隙大小分布及弯曲度——即土壤孔隙的几何性状, 对土壤导水率及持水特性有直接的影响。土壤学中所说的孔隙直径, 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叫做当量孔径或有(实) 效孔径。有效孔径与土壤水吸力呈反比, 孔隙愈小则土壤水吸力愈大。每一当量孔径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对应。宏观毛管长为平均孔隙长度, 它是一个概化值, 它简化了多维土壤入渗的计算。宏观毛管长越大, 毛细管对入渗的影响就越大(相对于重力的影响而言) 。土壤孔性受其质地、土粒排列松紧及有机质含量影响。
在本试验条件下, 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孔性有明显差别(见表2) 。草地的孔隙度最大, 农地和灌木地次之, 果园较小, 林地最小。有效孔径以灌木地最大, 为农地的5. 7倍, 果园的3. 5倍; 其次为林地和草地, 为农地的4倍多, 果园的2. 5倍多; 果园较小, 农地最小。就宏观毛管长而言, 农地>果园>草地、林地>灌木。以上结果表明, 灌木地和草地的土壤水吸力最小, 而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水吸力较大。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 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水入渗受土壤毛管的影响更大。
表2 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孔性 The charac teristics o f topsoil po re T able 1
in differ ent la nd use t ypes
利用初始含终止含
方式水率/%水率/%农地草地果园灌木林地
0. 0250. 0810. 0520. 0350. 052
0. 3700. 4910. 4110. 3760. 350
容重孔隙度有效孔宏观毛管
-3/g ·cm %/径/mm 长/mm 0. 8800. 7820. 9230. 80. 992
0. 4570. 5170. 4300. 4460. 388
0. 1010. 4340. 1680. 5800. 469
75. 317. 147. 412. 816. 6
表3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特性(圆盘入渗仪法) Ta ble 3 So il infiltr atio n cha 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measur ed using disc pe rmeamete r)
土地利用方式开始3min 平均入渗率
/mm ·min -1开始15min 平均入渗率/mm·min -1开始30min 平均入渗率/mm·min -1稳定入渗率/mm ·min -土壤吸水率/mm ·min -11/21
农地2. 6651. 6861. 3531. 1295. 2240. 563
草地0. 6051. 0120. 8160. 8602. 90. 713
果园3. 0321. 6311. 2491. 1354. 6520. 723
灌木1. 8331. 1561. 020. 9992. 6070. 859
林地0. 9990. 5570. 4330. 3251. 7260. 251
导水率/mm ·min -
注:导水率指水势j 0为-10mm 时的土壤导水率。
通常, 在相同的土壤和供水情况下, 最初入渗率主要由土壤湿润程度决定, 如果开始入深时土壤较为湿润, 在湿润前锋的吸力梯度小, 最初入渗速率较低, 随后入渗速率降低也较缓慢。如开始入渗的土壤干燥, 吸力梯度大, 则最初入渗速率较高, 以后随时间延长入渗速率降低也快。从表1可知, 草地的初始含水量较高, 所以其最初入渗速率较低。此外, 由于草地表面有一层较细较干的有机物, 透水性较差, 影响最初入渗, 导致最初入渗速率偏低。
随着入渗的进行, 草地和林地最先接近稳定入渗(见图2) , 至30min 时, 各利用方式土壤基本达到稳定入渗。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
从终止含水率和孔隙度测定结果可知, 入渗结束时, 农地和灌木地的充水孔隙占总孔隙的80%以上, 草地、果园和林地的充水孔隙比例在90%以上。说明此时土壤已接近饱和。
2. 2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特征
在本试验条件下,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特性有较大差异(见表3) 。就入渗率而言, 果园的最初入渗率(开始3min 平均入渗率) 最大, 是林地的3倍, 草地的5倍。尔后, 农、果、灌、林的土壤入渗率迅速下降, 入渗15min 时, 降幅分别为36. 7%、46. 2%、36. 9%和44. 2%。而草地的入渗率则增加了67%。入渗15~30min 期间, 各利用方式土壤入
土壤吸水率是基质势的反映, 基质吸力是由于
水对土壤颗粒表面和毛管孔隙的物理亲和形成的。有效孔径与土壤水吸力呈反比, 孔隙愈小则土壤水吸力愈大。从表2可见, 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有效孔径较小, 所以其土壤吸水率较大。这也是农地和果园土壤最初入渗速率较大的原因之一。
对入渗过程的拟合结果表明, 各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图2) (y 农地=2. 9186x -0. 326, R 2=0. 916; y 果园=
图2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入渗率
Fig . 2 Soil infiltr atio n rate in diffe rent la nd use types
第4期许明祥等:圆盘入渗仪法测定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渗透性试验研究
-0. 3129
57
2. 6922x
2
, R =0. 7625; y 灌木=1. 8321x
-0. 364
2
-0. 05
2-0. 2416
,
从表4可以看出, 用双环法测定的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率与用入渗仪法测定之结果(表3) 有类似的规律。但从入渗15~30min 期间, 双环法测定的平均入渗率下降幅度与入渗仪法所测结果有所不同, 双环法测定的农地、草地、果园、灌木、林地入渗率分别下降37. 8%、41. 9%、13. 6%、23. 4%、24. 9%。
表4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率(双环法) Table 4 Soil infiltra tion ra te in differe nt land use types(measured by double ring s)
土地利用类型开始15min 平均入渗率开始30min 平均入渗率
稳定入渗率
农地8. 195. 091. 24
草地4. 372. 541. 00
果园5. 214. 501. 63
R =0. 8321; y 林地=0. 6937x y 草地=0. 6383x
2
, R =0. 80;
, R =0. 7014) 。
导水率是土壤渗透性研究中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在相同的供水条件下, 导水率的影响因素是土壤
孔隙的几何形状(孔隙度、孔隙大小分布及弯曲度) 。在本试验条件下, 灌木地的土壤导水率最大, 其次是草地和果园, 农地的较小, 林地最小。灌木地的导水率是农地的1. 5倍, 是林地的3倍多; 草地和果园的土壤导水率是农地的1. 2倍, 是林地的2. 8倍。
以上试验结果是就表层0~30cm 土壤而言, 对于深层土壤, 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 在本研究中, 林地的稳定入渗率及导水率均为最低, 这是因为所测的林地在试验站内, 表层土壤几乎无有机质累积, 且土壤紧实(容重最大, 为0. 992g /cm) , 其测定结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试验中所测定的导水率是水势j 0为-10m m 时上层土壤(传导层) 的导水率。在淹水条件下的均质土壤中, 它接近于饱和导水率。2. 3 不同方法测定结果比较
3
mm ·min -1
灌木3. 542. 771. 41
林地1. 851. 390. 47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结果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图3) 。说明圆盘入渗仪法适合于黄土丘陵区各种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测
定。但由于本试验中双环法所测的样点数较少, 回归分析结果仅作定性分析之参考, 两种方法测定结果之定量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
图3 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相关性
Fig. 3 Co r rela tio n o f infiltr atio n ra te mea sur ed using two methods
3 结 论
1) 在本试验条件下, 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孔性有明显差别。土壤有效孔径以灌木地最大, 为农
地的5. 7倍, 果园的3. 5倍; 其次为林地和草地, 为农地的4倍多, 果园的2. 5倍多。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 农地和果园的土壤水入渗受土壤毛管的影响更大。
2)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入渗特性有较大差异。果园的最初入渗率最大, 是林地的3倍, 草地的5倍。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为:果园>农地>灌木>草地>林地。在本试验条件下, 灌木地的导水率是农地的1. 5倍, 是林地的3倍多; 草地和果园的土壤导水率是农地的1. 2倍, 是林地的2. 8倍。
3) 两种方法测定的入渗率结果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说明圆盘入渗仪法适合于黄土丘陵区各种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测定。该法省力、省水、省时、准确, 对于测定表层0~30cm 土壤的入渗特性有很大的优越性。
致谢:本文得到蒋定生研究员的指正,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 考 文 献]
[1] 于东升, 史学正. 用Guelph 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下富铁土的土壤渗透性[J].水土保持学报, 1998, 4(4):
[2] 蒋定生, 黄国俊. 黄土高原土壤入渗速率的研究[J].土
壤学报, 1986(4):299~304.
]王文焰, . 研究[
58
土保持学报, 1991(4):38~44.
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
[7] D 希勒尔著. 土壤物理学概论[M ].尉庆丰等译.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8] Philip J R. Co mments o n “Stea dy infiltr atio n fro m
spherical cities ”[J].Soil Sci Soc Am J, 1985, 49:788~789.
[9] Wo oding R A. Steady infiltra tion fr om a shallo w cir-cular po nd [J ].Wa ter Reso urce Resea rch, 1968, 4:1259~1273.
[4] CSIRO Disc Pe rmeamete r-Inst ruc tio n M anual [Z ].
Canberr a, 1988.
[5] W hite I, Sully M J, Per ro ux K M. The disk per me-a meter [J ].W ater Resour ces Resea rch , 1989.
[6] W hite I, Sully M J . Ma cro sco pic and micr oscopic ca p-illar y length and time scales fro m field infiltra tio n [J].:1514~1522. W ate r r eso urce Research , 1987, 23
Experimental Study on Soil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Using Disc Permeameter Xu Mingxiang , Liu Guobin , Bu C hongfeng , Jia H aiyan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 ater Resources ,
N orthw estern Sci -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 Y angling 712100, China )
Abstract :
A new kind o f soil infiltratio n m easurem ent method in field, i. e. , disc perm eam eter, w 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 Soil infiltratio 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a nd use ty pes in the lo ess hilly -g ullied a rea w ere studied using this new m ethod and traditional double ring s m ethod . The adv antag es a nd disadva ntages of these two methods w ere also co mpa red. The result sho w ed tha 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ore and infiltration w ere o bvio usly different with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he co nditio n of the ex periment . Shrub la nd had the highest soil cha racteristic m ean pore size , w hich w as 5. 7times of that in cropland and 3. 5times of that in o rchard. Co mpa red with shrub land, soil cha racteristic m ean po re size in w oo dland and g rassla nd w as in the nex t place, which w as 4times of cropla nd and more than 2. 5times of o rchard. Orchard has the highest infiltra tio n rate, w hich w as 3times of w oodland a nd 5tim es of g rassland . The sequence of stable infiltratio n rate in different la nd use types w as orcha rd >cropland >shrub la nd>g rassla nd>w oodland. The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sh rub land was 1. 5times o f cropla nd and 3tim es of w oodla nd. The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 ity in g rassland and o rchard was 1. 2times of cropland and 2. 8times o f w oodland . The results on soil infiltration ra te measured using these tw o methods had sig nificantly linear co rrela tio n . The ex perimental result show ed that disc permeameter w as suitable fo r soil infiltration measurement in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in the loess hilly -gullied area. The new m ethod had g rea t advantag e in measuring topsoil infiltratio n o f 0~30cm w ith its merit o f labour sing, w ater sing, time sing and accuracy .
Key words :soil infiltra tio n cha racteristics; disc perm eameter; la nduse ty pes
飞利浦剃须刀哪个型号好用?
、铝及铝合金焊接材料应用 纯铝焊丝ER1100
性能特点:纯铝焊丝,铝含量≥99.5%,有极好的抗腐蚀性能,很
高的导热与导电性能,以及极好的可加工性能。对经阳极化处理
的材料,需要配色时十分理想,推荐用于焊接1000系列铝合金。
典型化学成份:Si≤0.03、Cu≤0.002、Zn≤0.013、Fe≤0.18
、Mn≤0.003,AL余量用途广泛用于铁路机车、电力、化学、食
品等行业。
铝硅合金焊丝ER4047
性能特点:本品为含硅12%的合金焊丝,适合焊接各种铸造及挤压成型铝合金。低熔点及良好
的流动性使母材焊接变形很小。
典型化学成份:Si 12、Mg≤0.10、Fe≤0.80、Cu≤0.03、Zn≤0.20、Mn≤0.15,AL余量
用途:焊接或堆焊轻质合金加工业。
铝硅合金焊丝ER4043
性能特点:本品为含硅5%的合金焊丝,适合焊接铸铝合金
典型化学成份:Si 5、Mg≤0.10、Fe≤0.04、Cu≤0.05
,AL余量
用途:船舶、机车、化工、食品、运动器材
、模具、家具、容器、集装箱
铝镁合金焊丝ER5356
性能特点:本品为含镁5%的合金焊丝,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通用型焊材,适合焊接或表面堆焊
5%镁的铸锻铝合金,强度高,可锻性好,有良好的抗腐蚀性。本品也能为经阳极化处理的焊
接提供良好的配色。
典型化学成份:Mg 5、Cr 0.10、(Fe+Si)0.3、Cu≤0.05、Zn 0.05、Mn 0.15、
Ti 0.1,AL余量
用途:自行车、铝滑板车等运动器材,机车车厢、化工压力容器、兵工生产、造船、航空等
行业。
铝镁合金焊丝ER5183
性能特点:本品为含镁3%的合金焊丝,适用于焊接或表
面堆焊同等级的铝合金材料。
典型化学成份:Mg 3.5,Cr 0.2,Fe 0.15,Cu≤0.05,
Zn 0.10,Mn 0.05,Ti 0.1,AL余量
用途:化工压力容器、核工业、造船、制冷行业、锅炉、
航空航天工业等
铝铜合金焊丝ER2319
性能特点:本品为含铜5.8%-6.8%的合金焊丝,适用于
焊接2219同等级的铝合金材料。
典型化学成份:Cu5.8-6.8,Mg 0.2-0.4,Si0.2,Fe 0.3,V0.05-0.15,Zr0.1-0.2 , Zn 0.10,
Mn0.2-0.4,Ti 0.1-0.2, AL余量
用途:核工业、舰船制造、航空航天工业、军工装备等
二、铝合金焊丝及焊条成分 国标牌号
主要成份(%)
特性和用途
相当AWS
S 301
Al≥99.5
塑性好、耐蚀。纯铝气焊、氩弧焊用
ER1100
S 311
Si5 Al Rem.
抗裂性好,通用性大。铝合金气焊、氩弧焊用。不宜用高镁合金
ER4043
S 321
Mn1.3 Al Rem.
良好的耐蚀性、可焊性及塑性。铝合金气焊、氩弧焊用
ER3003
S 331
Mg5 Mn0.4
Al Rem.
耐蚀,强度高。铝合金氩弧焊用
ER5356
5183
Mg5 Al Rem.
耐蚀、强度高,通用性大。铝合金氩弧焊用
ER5183
Al 109
TAl
纯铝,耐蚀性好,但强度不高,纯铝焊接用
E1100
Al 209
TAlSi
铝硅,抗裂性好,通用性大。铝合金焊接用,不宜焊接铝镁合金
E4043
Al 309
TAMn
铝锰,强度高,耐蚀。铝合金焊接用
E3003
三,详细成分 合金 硅 铁 铜 锰 镁 铬 锌 钛 其它 铝 近似的熔化
范围℃
密度
g/cm3 阳极化后
颜色
1100 0.95 =
Si + Fe
0.05-0.2 0.05 — — 0.1 — 0.15 99 643-657 2.7 白色
2319 0.2 0.3 5.8-6.8 0.2-0.4 0.02 — 0.1 0.1-0.2 V0.05-0.15
Zr:0.1-0.25
剩余 — — —
3003 0.6 0.7 0.05-0.2 1.0-1.5 — — 0.10 — 0.15 剩余 574-635 2.73 白色
3A21 0.6 0.7 0.2 1.0-1.6 0.05 — 0.10 0.15 0.10 剩余 575-636 2.72 白色
4009 4.5-5.5 0.2 1.0-1.5 0.1 0.4-0.6 — 0.1 0.2 0.15 剩余 — — —
4043 4.5-4.0 0.8 0.3 0.05 0.05 — 0.1 0.2 0.15 剩余 573-632 2.69 灰色
4047 11.0-13.0 0.8 0.3 0.15 0.1 — 0.2 — 0.15 剩余 577-582 2.66 灰黑
4145 9.3-10.7 0.8 3.3-4.7 0.15 0.15 0.15 0.2 — 0.15 剩余 521-585 2.74 灰黑
4643 3.6-4.6 0.8 0.10 0.05 0.10-0.30
— 0.10 0.15 0.15 剩余 — — —
5356 0.25 0.4 0.1 0.05-0.2 4.5-5.5 0.05-0.2 0.1 0.06-0.2 0.10 剩余 571-635 2.66 白色
5183 0.4-0.7 0.4 0.1 0.5-1.0 4.3-5.2 0.05-0.25 0.25 0.15 0.15 剩余 574-639 2.68 白色
5554 0.25 0.4 0.1 0.5-1.0 2.4-3.0 0.05-0.20 0.25 0.05-0.200.15 剩余 — — —
5556 0.25 0.4 0.1 0.5-1.0 4.7-5.5 0.05-0.20 0.25 0.05-0.200.15 剩余 — — —
5654 0.45 =
Si + Fe
0.05 0.01 3.1-3.9 0.15-0.35 0.20 0.05-0.15 0.15 剩余 — — —
四,新旧铝合金材料对比 中国 CHINA 美国 THE UNITED STATES
L1-L6 、 L5-1 1070 、1060 、 1050 、 1030 、 1100
LY11 、 LY12 、 LY1 2017 、 2024 、 2117
LD10 、 LD5 2014 、 2214
LD7 2618
LD9 、 LD8 2018 、 2218
LY16 、 LY17 2219 、 2021
LF21 3003
LF2 、 LF3 、 LF4 5052 、 5154 、 5083
LF5 、 LF11 、 LF6 、 LF5-1 5456 、 5056
LD2 、 LD2-1 、 LD2-2 、 LD30 、 LD31 6165 、 6061 、 6055 、 6063
LC6 、 LC4 、 LC9 7001 、 7178 、 7075
LC5 、 LC10 7076 、 7175 、 7079
LD11 4032
中 国 新 旧 合 金 牌 号 对 照 表
(GB/T 3190-1996)
新 牌 号 旧 牌 号 新 牌 号 旧 牌 号 新 牌 号 旧 牌 号
1A99 原LG5 2B12 原LY9 3003 -
1A 原LG4 2A13 原LY13 3103 -
1A95 - 2A14 原LD10 3004 -
1A93 原LG3 2A16 原LY16 3005 -
1A90 原LG2 2B16 曾用Ly16-1 3105 -
1A85 原LG1 2A17 原LY17 4A01 原LT1
1080 - 2A20 曾用LY20 4A11 原LD11
1080A - 2A21 曾用214 4A13 原LT13
1070 - 2A25 曾用225 4A17 原LT17
1070A 代L1 2A49 曾用149 4004 -
1370 - 2A50 原LD5 4032 -
1060 代L2 2B50 原LD6 4043 -
1050 - 2A70 原LD7 4043A -
1050A 代L3 2B70 曾用LD7-1 4047 -
1A50 原LB2 2A80 原LD8 4047A -
1350 - 2A90 原LD9 5A01 曾用2101、LF15
1145 - 2004 - 5A02 原LF2
1035 代L4 2011 - 5A03 原LF3
1A30 原L4-1 2014 - 5A05 原LF5
1100 代LF5-1 2014A - 5B05 原LF10
1200 代L5 2214 - 5A06 原LF6
1235 - 2017 - 5B06 原LF14
2A01 原LY1 2017A - 5A12 原LF12
2A02 原LY2 2117 - 5A13 原LF13
2A04 原LY4 2218 - 5A30 曾用2103、LF16
2A06 原LY6 2618 - 5A33 原LF33
2A10 原LY10 2219 曾用LY19、147 5A41 原LT41
2A11 原LY11 2024 - 5A43 原LF43
2B11 原LY8 2124 - 5A66 原LT66
2A12 原LY12 3A21 原LF21 5005 -
5019 - 6B02 原LD2-1 7A09 原LC9
5050 - 6A51 曾用651 7A10 原LC10
5251 - 6101 - 7A15 曾用LC15、157
5052 - 6101A - 7A19 曾用919、LC19
5154 - 6005 - 7A31 曾用183-1
5154A - 6005A - 7A33 曾用LB733
5454 - 6351 - 7A52 曾用LC52、5210
5554 - 6060 - 7003 原LC12
5754 - 6061 原LD30 7005 -
5056 原LF5-1 6063 原LD31 7020 -
5356 - 6063A - 7022 -
5456 - 6070 原LD2-2 7050 -
5082 - 6181 - 7075 -
5182 - 6082 - 7475 -
5083 原LF4 7A01 原LB1 8A06 原L6
5183 - 7A03 原LC3 8011 曾用LT98
5086 - 7A04 原LC4 8090 -
6A02 原LD2 7A05 曾用705 - -
注意:
(1)“原”是指化学成分与新牌号等同,且都符合GB3190-82规定的旧牌号。
(2)“代”是指与新牌号的化学成分相近似,且都符合GB3190-82规定的旧牌号。
(3)“曾用”是指已经鉴定,工业生产时曾经用过的牌号,但没有收入GB3190-82中。
请介绍一下前苏联/俄罗斯自二战到现在共设计了多少种的米格系列飞机?
飞利浦S331剃须刀
说到值得推荐的剃须刀,首先要推荐的是飞利浦S331这款,这个型号的剃须刀有两个刀头,支持水洗,充电一小时就可以连续使用50分钟左右,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干湿两用,对于经常外出出差的人来说非常实用。
飞利浦S5091剃须刀
这款剃须刀外观时尚,其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手感很舒服,使用起来方便。不知道飞利浦剃须刀哪个型号好,可以入手这款,它支持全身防水,同样可以干湿两用。另外它比较实用的是,它的刀头和附件可以更换。
飞利浦S7530剃须刀
说到飞利浦剃须刀哪款好,飞利浦S7530也是不错的选择,算是高端系列剃须刀的一款,用的是3刀头设计,并且支持干湿两用,还有水洗功能。它用了冰川蓝的颜色设计,时尚大气,拿起来轻巧,舒适不累手,值得推荐。
飞利浦PQ182剃须刀
飞利浦的这个型号用的是独立浮动的刀头,进口刀头可以和面部完美贴合,从而给你剃须时的舒适感。这款剃须刀使用了自动研磨系统,通过刀头和刀网相互磨合,从而更加耐用,外形设计人性化。
飞利浦MG7710剃须刀
飞利浦剃须刀当中,小编想要重点给大家推荐这款,严格来说它是一款多功能的毛发修剪器,不仅可以当剃须刀使用,内置的多种剃须配件可以满足你的各种剃须需求,可以用来修剪头发和身体毛发。另外很人性化的是,它还配备了耳鼻毛修剪器,只需要轻轻一推就能修建,非常实用。
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简介
米格飞机在世界航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米格一系列飞机的简介
米格的处女作:米格—1/3/7
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米高扬设计集团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他们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高空高速歼击机伊-200的设计。这种飞机用木质机翼和尾翼、焊接的金属机身,并且用了轰炸机发动机AM-35,这一种大胆尝试使伊-200受益非浅。与当时同类飞机相比,它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和机动性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产前,伊-200定名为米格-1。
米格-1设计方案看上去难度较大,然而它是现实的。设计师们充分考虑到了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他们非常重视熟悉工厂情况的工艺员们的意见;因而生产进行得很顺利。生产米格-1时。工厂第一次用模线样板法。
1940年4月5日,米格-1试飞。在试飞阶段,米格-1的飞行速度达到了628公里/小时。在一次试飞中,米格-1在7,000米高度飞行速度达到652公里/小时--刷新了苏联当时的飞行速度纪录。但米格-1也表现出了极其明鲜的两重性:它既是苏联飞得最快的飞机,又是问题最多的飞机。机翼单位负荷高,机动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飞机重心偏后,滚转困难等。所以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设计师们对米格-1进行了反复的大量的修改。例如:在试飞初期,水散热器修改了十八次、滑油散热器更改了十次。尽管如此,散热器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们索性住在车间里,昼夜围着飞机转,忙碌了 117个昼夜之后,问题事本解决。飞机通过了国家试验,正式投产。不久,设计师们又陆续发现一些问题。这时,工厂已经生产出一批带有“先天不足”的米格-1。
在米格-1生产过程中,设计师们对它继续进行修改。克服了主要缺陷。这些改进包括:在飞行员座位下加一个250升的副油箱以加大航程;改进发动机冷却系统;用一副新的螺旋桨;增强前起落架使该机能在草地上起降;飞行员座位后加8毫米厚的装甲;换用新的瞄准具等等。经过改进的飞机在1940年12月开始出厂试飞,叫做米格-3。米格-3可谓米高扬的第一件成功之作。但它的外形与米格-1基本相同,主要性能也没有多大差别。如发动机、翼展(10.2米)、翼面积(17.44平方米)、实用升限(12,000米)等都是相同的。机长(8.25米,米格-1为8.16米)和飞行速度(640公里/小时,米格-1为628公里/小时)也差别不大。只有航程算是有了长足的提高,米格-3为1250公里,而米格-1和伊-200都只有 730公里。
此外,米格-3还装有自动前缘缝翼,从而改善了操纵性;用了油箱惰性气体充填系统,从而减少了火警危机;装有气压驱动的收放式起落架和活动式座舱盖。米格-3的武器装备为一挺12.7毫米机枪和两挺7.62毫米机枪。
卫国战争中,为了对付强大的德军的坦克集群,苏军急需大批强击机。当时伊留辛设计局在生产一代名机,被称做“空中坦克”的伊尔-2强击机。而伊尔-2的发动机和米格机所用的发动机是在一个工厂里生产的,生产线受规模限制不能同时大量生产两种发动机。在那个时侯赢得地面战场的胜利对苏联来说是至关紧要,而米格机的表现却未如人愿。在斯大林的干预下,发动机生产线立刻被全部用来生产伊尔-2的发动机了。没有发动机,米格-3的生产终于在1941年12月23日停止了,最后一批米格机在1942年初出厂。但是在仅一年多的时间里还是有总共3120架米格机被生产出来交付部队服役。
1941年2月8日,由于出色地完成了飞机研制任务,米高扬荣获红旗勋章。
之后,设计师师在米格3的基础上换装AM-37发动机,命名为米格-7,但由于AM-37发动机未获得批准生产,因此米格-7型飞机也未能投产。
米格-5是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单座双发远程护航战斗机,1942年问世。发动机为2台1700马力的ASh-82F活塞式发动机,武器为2门23mm机炮和2挺12.7mm机枪。
基本数据
翼展15.90米,机长11.50米,机高3.40米,机翼面积38.90平方米
最大起飞重量8060千克,空重654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61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9800米,最大航程2800千米
由于其竞争者Pe-2此时早已投产,仍旧未能避免夭折的命运。
鸭式飞机的鼻祖:米格8
1945年首飞,一名架驶员,两名乘客。装备一台110马力M-11VM发动机,机长7米,翼展9.5米,机翼面积15平方米,时速205千米/小时。
MiG-8绰号为?Utka?,也就是俄文?鸭子?的意思,因为MiG-8的侧面极似鸭头,而且是俄国第一种前翼机,具有纪念意义,因此俄国方面又把无平尾前翼布局称为鸭式布局。
米格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米格9
1946年的10月22日,著名的米格-9喷气战斗机呱呱坠地,正是这种飞机开辟了俄罗斯战斗机的喷气时代,而米格设计局也凭借它一举奠定了在苏联战斗机设计的主导地位。
MiG-9 是苏联战后研制的首批喷气式战斗机之一,用仿制的德国 BMW003 喷气式发动机(苏联编号 RD-20,每台静推力 800 公斤)。MiG-9 的气动布局类似老式活塞飞机,喷气发动机放在前机身下部,前三点起落架,机翼为平直中单翼,头部装三门机炮(中间一门 37 毫米,带弹 40 发,两门 23 毫米,带弹 80 发),炮管伸在机身外。原型机在 1946 年 4 月 24 日首飞,成为苏联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
作为喷气式战斗机,MiG-9 并不成功,首先平直翼在接近音速时产生激波,使飞行阻力剧增,限制了飞行速度;再者大口径航炮载弹量小,开炮后坐力大,精度差。更要命的是炮口突出在进气口前,每次射击发动机就会大量吞烟导致停车;作战半径小,仅 400 公里――“仅能保卫已方机场的围墙”。MiG-9 共生产了约 1,000 架,服役时间并不长,1952 年 MiG-15 服役时就退役了。
成功终于在战争结束后到来,米高杨设计局设计的米格-13(伊-250)型混合动力飞机,机头为1台VK-107R活塞式发动机,机尾装1台VDRK(1)喷气式发动机,武器为3门20mm机炮,1945年3月首次试飞。创造了苏联飞机的速度纪录,其最大平飞速度达到825公里/小时,终于投入了小批量生产, 并且服役到1950年。米格-13也是苏联最后一种装有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
米格-13(И-250)是米高杨设计局设计的单座混合动力战斗机。
基本数据
翼展11.05米,机长8.75米,机翼面积15.0平方米。
最大起飞重量3930千克,空重3028千克,最大载重量1494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825千米/小?,实用升限11900米,最大航程1820千米
朝鲜上空的鹰米格-15
米格-15是前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设计的,是前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代表。米格-1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开始设计,1947年6月首次试飞,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2月首次试飞成功。1948年6月投入生产,并成为前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斗机。
米格-15的机翼为后掠机翼,后掠角35度,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后掠翼飞机,已经具备了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雏形。它安装了一台2700公斤力推力的BK-1型发动机,具有光滑的机身外形,最大平飞速度为1076千米/小时,升限为15500米。米格-15安装了三门机炮,翼下还可以挂在和副油箱。除了航程较短外,米格-15在当时拥有最先进的性能指标,曾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的F-86进行了较量,其机动性能令西方大为震惊,正是由于它的出色表现才使在活塞飞机时代默默无闻的米高扬设计局扬名立万。米格飞机也从此闻名于世。据统计,米格-15各型飞机生产总数超过了16500架,是前苏联制造数量最大的喷气式飞机。
武器装备:三门机炮,一门H-37型37毫米机炮,两门HC-23KM型23毫米机炮,可带弹200发。
尺寸数据:翼展10.08米,机长10.1米,机高3.7米,机翼面积20.6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3636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1076千米/小时(海平面),实用升限15500米,爬升率3000米/分。最大航程1782千米(10000米高空),继航时间3小时。
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约有5~6个型别,主要型别是Φ型(昼间歼击型,西方代号“壁画”C)和具备有限全天候能力的ПΦ型(“壁画”D)。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和乌干达等。我国的歼-5系列歼击机就是在米格-17的基础上生产的。目前,在一些小国空军里,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击任务外,主要用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米格-17(Mur-17)机身结构:前机身用桁梁式,后机身为单块式结构,总体为复合式结构。前机身由于大开口多,用桁梁式,由4个截面为W形的桁条作为主要纵向受力件,与桁条及横向的隔框组成机身骨架。从前至后,1-4框间,上为设备舱,下部为前起落架舱。4-9框间为驾驶员座舱,9-13框间为油箱舱,内有防弹软油箱。第13号框为机身最重要的加强框,中部为横梁,梁的两端有与机翼相连接的接头,有与后机身连接的周缘连接接头(共20个),对接用的限动齿板。发动机用撑杆式发动机架固定在13框上。发动机架上有可供调节的球形接头。
后机身为桁条式结构,桁梁较密,蒙皮较厚,第23号框为斜框,23框后段安装尾翼,尾翼承受的力传至斜框由机身承受。后机身的下部有开口,为装拆后油箱(硬油箱)处。
动力装置 一台 ВК -l Ф 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 2600 公斤 ,加力推力 3380 公斤
机载设备
机载武器 装一门H-37和两门HP-23机炮;执行对地任务时,可带两枚250公斤,16枚57毫米C-5火箭弹,两枚240毫米C-24火箭弹。
尺寸数据 翼展 9.6 米 ,机长 11.3 米 ,机高 3.8 米 ,机器面积 22.6 平方米 ,后掠角 45 度、相对厚度 8.8 %,主轮距 3.85 米 ,前主轮距 3.37 米
重量载荷 空重 3940 公斤 ,正常起飞重量 5340 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6070 公斤 ,燃油量 1170 公斤 (机内)+ 664 公斤 ( 2 个副油箱)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高度 3000 米 ) 1145 公里 / 小时,(海平面) 1060 公里 / 小时,实用升限 16600 米 ,爬升率( 3000 米 高度) 76 米 /秒,航程(机内燃油 1340 公里 ,起飞滑跑距离 590 米 ,着防滑跑距离 820 -850
五十年代初,在经历了米格15和米格17的成功后,米高杨带领着自己的设计队伍开始向音障发起冲击。咋一看好像不难,新发动机有了,大后掠角的新翼型有了,跨越音障指日可待。然而,在研制中遇到的问题远远超出了事前的想像,除了原型机频频回厂改装外,还有一名试飞员在试飞中机毁人亡。
米库林设计局在AM-5A轴流涡喷发动机上加上加力燃烧室,改型发动机提供了足够的推力。米格19的第一架原型机在外型上和后来定型的米格19的主要差别在于它用了T型尾翼(平尾在垂尾的最上端),机翼后掠角55度,头部三门机炮中的两门被移到翼根处,头部空间被腾出来放火控及其他电子设备。1952年5月24日首飞成功(用不带加力燃烧室的AM-5发动机)。但设计师们很快发现该原型机只能在向下俯冲时超过音速,在平飞时倒不灵。起初他们认为是发动机推力不足,遂换装了带有加力燃烧室的推力更大的发动机。然而飞机仍然频频进入螺旋,解决的办法是把平尾从垂尾上部降到了垂尾根部且改变了翼刀的位置。可在高速时仍然不稳,平尾的位置再次被降低,直接安装在机身后部。似乎还是不灵。试飞停止了,原型机被送回工厂改进。当时还是部门经理的贝立亚科夫等人想出了个办法:用全动平尾!他们并且重新设计飞行控制系统,加大了垂尾面积以求更稳定。这回灵了,修改后的原型机于55年27日首飞,试飞顺利完成后被批准大批生产装备部队。
米格19的原型机事实上打破了一项飞行速度世界纪录,在那时候美国的超级佩刀机F-100还不能超过马赫1。09。而米格原型机早就超过了马赫1。3,改型原型机更达到马赫1。46,但为了保密,设计局并未申报这一纪录。
米格19先后有16种改型,大部分未量产,只是用来测试不同的电子火控和武备系统,真正大量生产和比较有趣的改型有如下几种:
米格19P:即中国的歼6甲,头部机炮被取消,进气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装RP-1测距雷达(搜索范围2公里)。于54年7月首飞,于55年开始大量生产。它的主要性能指标为:最大速度(在一万四千米处)是1255公里/小时;开加力由5千米爬到一万米需1。85分,爬到一万五千米需3。8分;实用升限:开加力时17600米,开加力且带两副油箱:16000米;最大航程:带两个760升副油箱)是2318公里。
米格19PM:所有机炮均被取消,装RP-2U火控雷达于进气道上端及隔板中央,挂4枚K-5空空导弹。57年10月开始大量生产。
米格19SV:为了打美国U-2等高空侦察机而发展的改型,机翼面积增大两平方米,拆除两门翼根机炮及飞行员座椅后的装甲,专为飞行员研制了新的抗荷服和头盔。实用升限19000米。
米格19空中加油型:在左翼最外部加装受油探头,由图16加油机予以加油加油在9千到1万米,空速为450-500公里/小时时进行,燃油流量每分钟1000升。此型非常成功,但是当时赫鲁晓夫把大量军费用于州际导弹,苏空军没有足够的钱来发展加油机,生产遂不了了之。
在苏联,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而且实际上很多飞行员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装米格21的。但是在中国大陆,大批生产的歼6和歼6甲等却是航空兵在60和70年代的主力战机,长期被用于国土防空作战中。限于几乎无资料,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1965年9月20日,美军一架F-104C入侵海南岛上空,海军航空兵某部大队长高翔驾歼6迎击,把F-104C打得当场爆炸,飞行员菲利普。史密斯跳伞后成为第一个在中国领空被击落并活捉的美国飞行员。有趣的是,80年代,这位史密斯又重返中国专程找到高翔握手言欢,又是一番风景。
六十年代后期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六,歼六在印巴战争中先后击落一架米格21,八架苏7和三架英制猎人战机,自己损失三架。当时在巴的美国顾问认为歼六的制作工艺相当不错,爬升率比印度的米格21和巴基斯坦当时拥有的美制F-104都快且低空格斗机动性好过当时亚州除F-86外的所有战机,在加挂两枚美制“响尾蛇”导弹后作战能力更好。
动力装置 装两台PД-9Б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2,600公斤, 推力3,250公斤。机内有四个油箱,共装油1,73公斤。机翼下可带两个副油箱,每个装油500公斤。
机载设备 装有PCИУ-4B通信电台、PB-2无线电高度表、MPП-56信标机、CPO-1识别器、APK-5无线电罗盘、ACП-5H瞄准具、PП-5雷达(C型用CPД-1M瞄准具)。
机载武器 左右翼根各装一门30毫米HP-30机炮,共带炮弹140发(C型装三门HP-30机炮,201发炮弹)。翼下可挂四组8枚57毫米火箭弹,挂副油箱处也可挂。
尺寸数据 翼展:9.0米;机长(计空速管):14.64米;(不计空速管):12.54米;机高:3.89米;机翼面积:25.00平方米;机翼后掠角:55°;机翼展弦比:3.24;机翼相对厚度:8.24%;主轮距:4.16米;前主轮距:4.94米
重量载荷 空重:5,447公斤;正常起飞重量:7,56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8,832公斤;正常着陆重量:5,950公斤;载油量:1,800公斤;载弹量:2×250公斤;翼载(作战):266公斤/平方米;(起飞):302公斤/平方米;推重比(作战):0.98;(起飞):0.86;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10,000米)1,452公里/小时;(高度11,000米)M1.355;实用升限:17,500~17,900米;最大爬升率(高度5,000米):185米/秒;航程(无副油箱):1,390公里;转场航程:2,160公里;续航时间:1小时43分;加速性能(高度10,000米):(M0.9→1.28):78秒;(M0.9→1.35):135秒;最小盘旋半径(高度5,000米):1,200米;起飞滑跑距离:650米;着陆滑跑距离:890米;(用减速伞):610米
经典机型:米格-21
米格-21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轻型超音速歼击机。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1是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飞机。主要型别有:米格-21F,白天型截击机,装推力5750公斤(指加力,下同)的R11F-300发动机;米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装推力5950公斤推力的R11F2-300发动机,去掉机炮,装RP-21雷达,2~4枚空对空导弹;米格-21PFS,PF的改进型;米格-21FL,PF的出口型;米格-21PFM,PFS的改进型;米格-21PFMA, PFM改进的多用途型;米格-21M,印度仿制的PFMA型;米格-21R,PFMA改装的侦察型;米格-21MF,多用途型,10年开始交付使用,生产数量较多;米格-21SMT,MF的改进型;米格-21BIS,较新的多用途型,装推力7500公斤的R25发动机,改进机体结构和电子设备,增加塔康导航系统,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里。
以下是三种代表型别技术资料:米格-21PF 米格-21MF 米格-21Bis
米格-21PF
1953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1F型为昼间歼击机,机身右侧装1门3O毫米航炮,可挂2枚AA-2空对空导弹;米格-21PF型是全天候歼击机,早期型拆除了航炮,后期型又装1门Gsh-23航炮。该机乘员1人。动力装置R11F2-300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推力1X3900公斤(加力 6175公斤)。最大时速:2185公里(高度12000米),马赫2.05,1100公里(海平面)。巡航时速925公里。实用升限18700米,爬升率135米/秒(高度5000米),最大航程:1300公里(不带副油箱)、1600公里(带一个副油箱,作战半径350公里(高度5000米)、360公里(高度10000米)、380公里(高度15000米)。续航时间1小时43分(不带副油箱)、2小时(带副油箱)。载油量2226公斤(机内)+1X407公斤副油箱。载弹量1000公斤,空重570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782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9100公斤。武器装备2枚AA-2空对空导弹。特种设备RP-9-21截击雷达,发现目标距离约20公里。翼展7.15米,机长14.5米(包括空速管),机高4.125米,翼面积23平方米,起飞滑跑距离800-850米,着陆滑跑距离5000米(用减速伞)。
米格-21MF
动力装置为1台RF13-300(P25)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5100(5400)公斤,加力推力6600(7500)公斤。
主要设备有RP-MA雷达,搜索距离20(3O)公里,RSIU-5超短波电台,ARK-10无线电罗盘,SOD-57M应答机,RV-UM无线电高度表,MRP-56P信标接受机,SR30-2识别系统,SRO-10护尾器等。武器:l门Gsh-23双管炮,备弹200发。4枚AA-2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或4枚“先进环礁”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火箭弹,250公斤或500公斤,载弹量1000公斤。特种设备RP-21截击雷达,“天空一号”自动引导系统,光学瞄准具,全向警告系统等。
该机翼展7.15米,机长15.4米,机高4.13米,机翼面积23.0平方米、前缘后掠角57度、展弦比2.2、相对厚度5%,主轮距2.米,前主轮距4.71米。使用空重5900公斤(605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8250公斤(835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9600公斤(9680公斤),载油量2290公斤,作战翼载309公斤/平方米,作战推重比0.9(1.04)。最大速度(高空)M2.10/2230公里/小时(M2.20/2330公里/小时),实用开限18000米,最大爬升率150(170)米/秒,航程(不挂副油箱)1300(1500)公里,作战半径270公里,续航时间1小时40分,水平加速度(高度5000米)6米/秒平方,最小盘旋半径(高度5000米)1400(1320)米,最大转弯角速度(高度5O00米)8.2(9.0)度/秒,着陆速度270公里/小时,起飞滑跑距离800米(无助推),着陆滑跑距离950米(吹气,不用伞)。
米格-21Bis
乘员1人。动力装置为R-25-300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推力1X5400公斤(加力7500公斤)。最大速度马赫2.2(高空)。巡航时速720-800公里。实用升限17800米。最大爬高率170米/秒,最大航程980公里(机内燃油)、1900公里(带3个副油箱,2枚导弹)。作战半径270公里,续航时间1小时40分,载油量2366公斤(机内)+1X664公斤十2X407公斤副油箱。载弹量1300公斤,空重605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835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9680公斤。武器装备1门双管23毫米Gsh-23航炮(备弹200发),4枚空对空导弹(AA-2和AA-8型),或2枚250公斤(或500公斤)。特种设备截击雷达,探测距离30公里,“天空一号”自动引导系统,全向警告系统。翼展7.15米,机高4.125米,冀面积23平方米。起飞滑跑距离800米,着陆滑跑距离950米。
可变后掠翼的米格-23
进入 60 年代后,从 40 年代就开始研究(德国 Me p.1011)的变后掠翼技术开始走向成熟。我们知道:平直翼(除超薄平直翼外)有利于低速飞行。但当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会产生激波使阻力剧增。人们转向后掠翼(包括三角翼),后掠翼不但可以延迟激波产生,而且超音速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得多。但是大后掠翼飞机的低速性能很差,需很长的滑跑距离才能起降,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好。变后掠翼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一般的变后掠翼由固定的内翼和活动的外翼两部分组成,内翼外侧装有贯穿机翼厚度的转轴,外翼通过转轴与内翼相连接且可在机械力的驱动下围绕转轴前后掠动。可变后掠翼变化范围通常在 20 到 75 度之间,在此范围内,由飞行员操纵调节后掠角,也可由电脑进行自动调节。变后掠翼解决了高低速飞行之间的矛盾。高速飞行时用大后掠角,飞机的阻力小,加速性好;低速飞行时使用小后掠角,机翼展弦比大,续航时间长,飞机的经济好且起降安全,缺点是使得飞机结构变得复杂,重量增加,可靠性下降。
60 年代初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的设计师们开始注意这一技术,他们分析了美国在研制第一种此类飞机 F-111 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根据自己的计算做了许多不同的模型拿到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风洞去作在不同状态下(起降、亚音速、超音速)的试验,试验的结果说明变后掠翼确实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飞机的性能。
MiG-23 是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他本人在1969 年 5 月 27 日于办公室中心脏病突然发作,被立即送入医院,从此一病不起,经若干次大小手术后于最后一次心脏手术后不治去世。为纪念他,米高扬的办公室内的摆设至今仍保持着他最后一个工作日时的样子。
60 年代中,和苏霍伊,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一样,米格设计局也想用在机身上加升力发动机的方式来改善起降性能。他们搞了一种原型机来验证这个想法,该机机体侧面看上去和 MiG-23 一样但有三点不同:用三角翼,机身中部有向下的小发动机,进气道入口处用半圆调节锥(和法国的幻影机一样)而不是用竖板调节,该机代号 MiG-23-01,1967 年 3 月首飞。试飞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西方给该机的别名叫“非教徒”(faithless),米高扬等人也确实对她丧失了信心,关键是那台小发动机只在起降时有用,在飞行时没用,它不但占据了机体内用来放燃油的空间也使得机身下不能放挂架。最后此型被放弃了,苏霍伊设计局也停止了类似的 Su-15 改型的发展,只有雅科夫列夫继续研制后来搞出了 Yak-38 舰载机。
在停止了三角翼+升力发动机的原型机后,设计师们集中全力发展用变后掠翼的 MiG-23-11 原型机。当时从 MiG-21 所用的发动机改进而来的 R-27 发动机已经做好,1967 年 4 月 10 日变后掠翼原型机首飞成功(机翼设定在 16 度后掠角)。在两天以后的第二次试飞中,试飞员就成功地飞了所有的三种后掠角。试飞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试飞员在他的试飞日志上大书:“哇!从 16 度角飞到 72 度角!这是第一次!棒极了!”根据在试飞中发现的问题,重新设计了机翼(增大了机翼面积。),改良后的原型机试飞了 次,极为成功。1968 年 11 月 6 日米高扬签发了试飞总结报告,该机迅速通过国家鉴定,被批准大批量生产。
MiG-23 历经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也就有三种主要的改型:S,M,ML。
S 型即最初生产型,装了推力更大的 R-27-F2M-300(静推力 6,900 公斤,加力推力 10,000 公斤)发动机,火控电脑,红外传感器等。新的雷达当时还没做好,只好先装 MiG-21Bis 上用的老货,这样一来就只能挂近距半主动雷达制导或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了。其他武备有内装 23 毫米双管机炮。机身后部有四块减速板,垂尾根部有减速伞舱。腹鳍很特别,是折叠式的。和原型机在外观上不同在于垂尾后移。此型仅从 1969 年中到 10 年底量产,共生产了 50 架。其中有一种安装 4 个外部挂架的 MiG-23SM 改型。
M 型是主要的生产型,也是生产装备数目最多的 MiG-23 改型。该型改用了 R-23-300(静推力 8,300 公斤,加力推力 12,500 公斤)发动机,头部重新设计以容纳新雷达,可挂装不同的半主动雷达/红外制导的空空弹,典型是机翼下的挂点挂中程空空导弹(共 2 枚),进气道下的 2 个挂点用复合挂架来挂 4 枚近距格斗导弹,机身下部中线挂架挂一副油箱。当然也可挂不同的对地攻击武器,机内燃油总量 4,700 升同时可再三个 790 升副油箱。此型的出口型叫 MF 或 MS 型,换装了较老的雷达火控电子设备和较差的发动机。所有这三种改型都先后被用于中东和阿富汗战争中。
MiG-23M“鞭挞者”-B 是第一个生产型系列。它在 12 年装备部队,使用的是 101 千牛加力推力的图曼斯基 R-29-300 涡轮喷气发动机。由于使用了这种更轻的发动机,机翼相应地前移 0.61 米。其他变化包括可动机翼段的弦长加大,后机身变短,背鳍变小。
约在 15 年出现的 MiG-23MF 和 MiG-23MS “鞭挞者”-E 是 MiG-23M 的出口型,MiG-23MS 用的是
下一篇:binhao_滨蒿内酯